2018-02-27 00:00
【招募患者】9-25岁中国女性接种Cervarix后前瞻性、多中心、上市后疫苗安全性队列研究
1. 试验药物简介
人乳头瘤病毒是是乳头瘤病毒家族中的一种,简称HPV。目前已知有100多种不同类型的HPV,其中大部分HPV类型被视为“低风险”,与宫颈癌并无关联。但是,有14种HPV类型被列为“高风险”,因为已经证实它们会导致几乎所有的宫颈癌。其中,两种风险最高的病毒株HPV-16型和HPV-18型可导致约70%的宫颈癌病例。HPV感染现在国际上不论从流行病学还是临床数据方面均已达成共识,即HPV是引起宫颈癌的必要条件。第一位阐明HPV是引起宫颈癌关键因素的德国科学家楚尔-豪森也于2008年被授予了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在其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家们研发了HPV预防性疫苗来预防宫颈癌的发生。
HPV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所以每个性活跃的女性都存在感染致癌性HPV的风险。此外,HPV的感染除了性行为外,还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比如手接触了带有HPV的物品后,在如厕、沐浴时有可能将病毒带入生殖器官;或者是生殖器官接触到带有HPV的浴巾等物品,都有可能被感染。HPV感染在女性中较为普遍,有数据显示,在一生中的某个阶段,每5个女性中就有4个会感染。若感染的是高危型HPV,则有可能进展为高度的宫颈病变甚至发展成为宫颈癌。
在疫苗问世前,预防宫颈癌的主要手段是通过宫颈筛查,即通过检查宫颈的脱落细胞以及进一步的检查来发现早期宫颈病变并予以治疗来实现。疫苗的问世使宫颈癌的预防手段更加全面、有效。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接种了宫颈癌疫苗仍然应定期筛查.HPV病毒有100多种亚型,与宫颈癌相关的高危亚型有10多种,而疫苗针对的只是其中的某几种。
基于HPV疫苗的良好临床保护效果及安全性数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 鼓励在合适人群中使用HPV疫苗来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
——CFDA
感染HPV最主要的途径是性传播,因此有性生活的女性就有可能感染HPV。由于HPV疫苗是预防HPV感染,但不能治疗,因此建议无性生活的女性接种HPV疫苗。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HPV最适宜接种的年龄为11岁~12岁,能获得HPV疫苗保护的人群为9岁~26岁。男性若感染HPV也会患上尖锐湿疣、阴茎癌、肛门癌等疾病,虽然几率较低,但受感染的男性还是可以将HPV传染给自己的性伴侣,所以接种疫苗对男性来说,也是有意义的。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妇科主任高雨农
随着近年来宫颈癌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不少国家、地区放宽了宫颈癌疫苗的接种时间。我国香港卫生署于2010年将四价宫颈癌疫苗的适用年龄由9岁~25岁放宽至9岁~45岁;澳大利亚FDA也已将疫苗的适用年龄放宽至45岁;美国4价疫苗的生产商目前正在向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申请将疫苗的接种年龄放宽至45岁。
——北京晚报
2016年7月CFDA批准了葛兰素史克的双价(HVP16、18)人乳头瘤病毒吸附疫苗(希瑞适®)在中国上市,2016年10月份葛兰素史克由于美国市场对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Cervarix的需求非常低,决定将Cervarix从美国市场退市。
默沙东研发的四价(HPV6、11、16、18)人乳头瘤病毒吸附疫苗(佳达修®)于2017年5月获得CFDA批准在中国上市。
默沙东研发的九价(HPV6、11、16、18、31、33、45、52 和 58)人乳头瘤病毒吸附疫苗(GARDASIL®9)2014年12月份获得FDA批准上市,但尚未在中国获准上市。
本试验的适应症是预防因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16、18型所致的下列疾病:宫颈癌,2级、3级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2/3)和原位腺癌,1级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1)。
2. 试验目的
在所有入组受试者中,①根据每剂免疫后30天内发生的需就诊免疫接种后不良事件(AEFI),②从首次免疫至第3剂接种后的12个月期间,或至第一剂接种后的24个月期间(先发生者为准)发生的严重AEFI,潜在免疫介导性疾病(pIMD),③在妊娠前60天内或者妊娠期间任何时间接种疫苗后的妊娠结局(PO)以及任何先天性畸形事件,评估Cervarix的安全性。
3. 试验设计
试验分类:安全性
试验分期:IV期
设计类型:单臂试验
随机化: 非随机化
盲法: 开放
试验范围:国内试验
试验人数:3000人
4. 入选标准
1 任何自愿接种且首次接种年龄9-25岁的中国健康女性。
2 研究者认为本人或其父母/法定代理人(LARs)能够且依从方案的受试者将入组本研究。
3 受试者需签署知情同意书。对于低于法定年龄签署知情同意书的受试者,则需要获得其父母/LARs的知情同意书并根据伦理委员会或当地法规的要求从受试者本人获得知情接受书。
5. 排除标准
1 托管儿童
6. 研究者信息
姓名 |
余宏杰 |
职称 |
教授 |
邮政地址 |
上海市徐汇区东安路130号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
邮编 |
200032 |
单位名称 |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
本试验信息来自CFDA“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公示平台”。
400-115-9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