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春风健康
临床试验也被称为临床研究,它是以人体(患者或健康志愿者)为对象来比较干预措施和对照措施作用和价值的研究。这些干预可以是预防、诊断或治疗疾病的药物、方法或器械等。据说它起源于18世纪。
1747年的某片公海上,一位英国海军军医正为一件事情发愁,那就是近日在海员之间流行的一种怪病,表现为疲乏无力、牙床溃烂、皮肤瘀斑,病因不明,也没有治疗方法。人们称它为“坏血病”。
为了治疗这种怪病,医生召集了12名患病的海员,分别给他们不同的方法治疗:两个人给苹果酒;两个人给硫酸丹剂;两个人给醋;两个人给海水;两个人给香料、大蒜和芥子的混合物;两个人给桔子和柠檬。
6天过去了,只有桔子和柠檬治疗组的海员病情好转,他们一个可以正常工作,另一个可以帮助医生照顾其他病人。因此医生就开始用桔子和柠檬来治疗坏血病。通常人们认为这就是人类第一例临床试验。
但其实这样的研究,中国在一千年前的宋朝就开始做了。
公元1061年,我国中药学著作《本草图经》记载了一种通过人体试验来验证人参效果的方法。
不管这两个试验究竟哪个才是最早,按照今天的标准来看,它们都是瞎胡闹。
首先没有对纳入的试验对象进行严格筛选,无法排除受试者自身条件(如体质强弱等)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其次是试验的样本量不足,无法形成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证据;
最后是对试验结果的观察没有严格的标准,研究者基于主观判断得出的结论,难以让人信服。
临床试验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以及人体解剖学、物理学、化学、寄生虫学、微生物学的发展和显微镜的应用,医学研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临床试验也在不断发展。但直到近30年,其重要的原则,如随机化、盲法等才被提出。
现如今, 临床试验及其结果分析的特殊方法已得到完善,成为了医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有助于判断新药是否能安全使用,还能够证明新疗法是否比现有疗法更有疗效。简而言之,它保证了新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举个栗子:
“神药”阿司匹林对冠心病心肌梗死的疗效有目共睹,但这件事直到19世纪80年代初期仍然有很大的争议。
为了证实其疗效,欧美等多国组织了多中心的临床试验,观察了17000例患者,结果证实口服阿司匹林可显著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后35天的病死率,于是在1988年以后,世界各国内开始广泛使用口服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使用率高达70%~80%,使得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死率大大降低。
临床试验的必要性
为何需要进行临床试验,不做可不可以?
首先许多医学研究多是在实验室的试管和动物身上开始的,当这些研究显示某种新的预防、诊断或治疗方法有希望应用于人体时,实际上尚不能直接在人体中应用, 因为人体和动物毕竟是有差别的。
其次在动物试验中的干预措施所显示的治疗效果未必能显示在人体中,而在动物实验中未显示的不良反应则有可能显示在人体中。因此就需要对这些有希望的干预措施进一步进行人体试验。否则直接应用于临床,很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
再举个栗子:
应用高浓度氧气治疗早产儿,可治疗婴儿的缺氧症症状。但经过后来的临床试验表明,这种疗法实际上对早产儿有害,可致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如果不进行临床试验就进行推广,会使更多的早产儿深受其害。
多数情况下,一种新疗法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不良反应。临床试验可以确定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在试验结束后,研究者必须权衡利弊,以便确定新疗法是否值得应用于临床。
总而言之,临床试验对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至关重要。临床试验的具体过程在进行临床试验之前,研究者需要获得有关部门的批准,获得批准后,研究者还要确定主要的研究单位或其他协助单位、和专家共同制定详细、周密、合理的试验方案。并上报伦理委员会。
在获得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后,研究人员才能招募患者,并在患者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开展医学治疗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研究人员对患者进行观察并获取试验所需要获得的数据,并将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最后得出临床试验的结论。
总结
临床试验解决了临床中遇到的一些重大的难题, 不仅推动了临床医学的发展,也有益于患者。在多年的实践中,临床试验已经成长为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它是人类寻找新的治疗药物和方法的,最快最安全的途径,对很多难以治愈的疾病(如癌症)来说,它也可能是改善患者病情的最佳选择。
有参与临床试验需求和咨询肿瘤药品信息的患者可以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详细了解
春风健康公众号
英度国际官方网站的所有文章及内容均为英度国际原创,版权及其他一切相关权利均归属于英度国际所有; |
作者:春风健康
小编有个朋友,名叫小吴,是个很无聊的人。有一天,他问我:“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自己得了晚期癌症,你会怎么做?”
我说,“治呗!做手术!”他说:“哪怕手术的风险很大,只有万分之一的机会你也赌吗?”
我说:“那我不做手术,积极配合医生接受其他治疗!”他说:“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会面临很多并发症,你可能会无法吃东西、严重腹水……”
我强忍怒气,说:“那我不治了,该吃吃该喝喝该玩玩总行了吧?”他又说:“但等到病情发展到最后,你会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那我听你的,你说应该怎么办?”“自我了断。”
听完这话,我只想打他——这都是什么破思想?
身为我的朋友,看了那么多春风健康的肿瘤科普文章,怎么对癌症的看法还是那么妖魔化呢?这种想法,除了“狭隘”二字,我想不到其他形容词。
他微笑着听完我的话,平静地说:“你并没有想象自己得了晚期癌症,你只是站在一个科普作者的角度,想象一个理智的癌症患者应该怎么做,这才是狭隘。”
他的话让我陷入沉思。当我再次审视这四个选项时,我发现在这些“悲观的丧气话”之中,蕴含了每一个普通人面对癌症的真实感受。
手术固然必要,可人财两空的风险谁能来承担?放化疗的确可以延长生命,但如果最终还是避免不了死亡,承受这些痛苦又有何意义?治疗花光了积蓄,我的家人将来怎么办?我的最后一程,会痛苦吗,会可怕吗,会有尊严吗……
上面的思考,其实来源于知乎上的一个热门问题。有多热门?这个问题有1218个回答和680万的浏览量。
虽然从大数据来看,癌症的致死人数不如心血管疾病多,但癌症的痛苦程度、治疗难度、发展速度和致死率却排在所有疾病之首。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越高,证明人们对癌症的恐惧越深。
但不管怎么恐惧,多么想逃到C和D的想法里,但迟早有一天,疾病的痛苦、求生的欲望还是会逼着你选择A和B。为了避免耽误病情,莫不如早点做出正确的决定。
更何况对于癌症晚期患者,手术和治疗,不只意味着死亡风险和毒副作用。
时代在进步,越来越多的癌症患者可以被医疗挽救
去年大火的电影《我不是药神》中,众多白血病患者的命运与一种叫“格列宁”的神药捆绑在一起,吃药就能活,不吃药就只能等死。
电影中神药“格列宁”的原型其实叫格列卫(甲磺酸伊马替尼)。
在格列卫出现之前,
医学界对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标准治疗方法是
α干扰素+阿糖胞苷,
但缓解率不到10%,效果十分有限。
格列卫上市之后,
接受格列卫作为起始治疗的患者,10年存活率达到了83.5%,
且生存质量几乎和正常人无异。
电影中那个能飙车能打架的黄毛,
如果不明说,谁能看出他是个白血病患者?
现实中,
已经被攻克的“不治之症”,
不只慢粒白血病一种。
以美国这个发达国家为例。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死于癌症的人口数量已经稳步下降。
一些癌症(如乳腺癌,前列腺癌和甲状腺癌)的五年存活率为90%或更高,
该国目前所有癌症的5年生存率约为67%
(大部分癌症在治疗后挺过第一个5年,复发的几率就很小了)。
即使无法避免死亡,也不应该摒弃医疗
87版《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是我们心中最经典的形象,
多愁善感的她最终香消玉殒,不知让多少观众洒下热泪。
而林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在现实中也有着类似的命运,
她身患乳腺癌,42岁就离开了人世。
在发现乳腺癌后,陈晓旭拒绝接受治疗,
却选择削发为尼,遁入空门。
缺乏干预的癌细胞扩散得很快,
查出癌症后不到一年,陈晓旭就已经瘦得皮包骨头,只剩下70来斤。
陈晓旭选择这样离去,或许应了《葬花吟》中那句
“质本洁来还洁去”。
但喜爱她的人无法不去想,
如果她愿意接受治疗,结果会是怎样?
现实中,很多患者确认是晚期肿瘤后,就放弃了积极治疗。
但晚期肿瘤的治疗并非没有价值,
事实上,大多数晚期肿瘤患者可以通过治疗提高生活质量。
部分患者带瘤生存,部分患者病灶缩小,
还有部分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这些都是晚期癌症患者治疗的价值所在。
另一位同样在四十岁查出乳腺癌的明星家属,则坚持到了70岁。
那就是胡歌的母亲。
在胡歌只有几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就查出了乳腺癌。
在30年的时间里,
胡歌亲眼目睹了癌症给母亲所带来的伤痛,
也亲身经历了癌症给一个家庭所造成的伤害和改变。
“但幸运的是,我的母亲她是一位勇敢坚强的女性,
她的积极乐观和她在面对死亡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无畏和坦然,
对我的今天甚至是我的一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胡歌如此说。
2017年,胡歌作为爱心大使出席第二届上海乳腺癌康复论坛
胡歌的母亲之所以能坚持30年不被癌症打倒,
除了她坚强的意志外,也是因为她的相信,
相信科学、相信医生、相信自己、相信因果。
正是因为这份坚持,
她能够亲手培养自己的孩子胡歌长大,
并看着他成为一位优秀的演员,
而没有留下太多遗憾。
两个案例,最终的结局都是患者死亡,
但其中的差别不言自明。
胡歌的母亲最后也没有治愈癌症,
她只是在医生和医疗的帮助下,
努力和癌症共处,
并且把这个时间延长到了足以看着儿子长大成才的30年。
癌症颓势已现,每坚持一天都有新希望
人类治疗癌症的有效率,在近几年获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
上图是非小细胞肺癌从1995年至2014年的治疗情况及治疗有效率图表,
我们可以看到从最初20~30%的有效率到2014年70~80%的有效率,
患者的获益机会越来越大!
如果从生存期的角度来看,
肺癌患者39个月的中位生存期
已经与慢性疾病所要求的50个月也越来越接近。
发生这么大变化,
主要是因为基因筛查手段的完善和针对癌症驱动基因的靶向疗法的出现、升级。
而在那之后,我们又迎来了
ADC、PD-(L)1、CAR-T……
这些新技术,更加猛烈地改变着癌症治疗的现状。
抗癌技术的发展快到什么程度?
十年前才被发现的基因突变,
十年后已经出现了针对它的疗法;
几个月前还在进行临床试验的药物,
几个月后就能获批上市;
今天还是没有特效方案的不治之症,
明天可能就会出现转机。
就是这么快!
癌症患者们,只要积极治疗,
每多坚持一天,就有可能改变命运!
死亡值得恐惧,但癌症不值得
在人类与癌症的对抗中,
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许多癌症在我们面前已经没有秘密,
只要积极治疗,与慢性病无异。
即使到了末期,
我们也有办法减缓癌症的发展速度,
延长患者的生命长度,
减少癌症带来的痛苦。
尽管彻底解决癌症,
还需要一定时间,
但只要坚持下去,就会有希望!
有参与临床试验需求和咨询肿瘤药品信息的患者可以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详细了解
春风健康公众号
英度国际官方网站的所有文章及内容均为英度国际原创,版权及其他一切相关权利均归属于英度国际所有; |
作者:春风健康
随着《小欢喜》大结局,小编的欢喜追剧时光也结束了。作为一个强行95后(94年的尾巴),《小欢喜 》是最近几年唯一的,将我拉回国产家庭剧追剧大军的电视剧。贴近现实的剧情,总是能够深深戳中小编泪点。
中年遭遇失业危机醉醺醺在家门口哭诉的方圆;受不了妈妈窒息式关怀而导致抑郁的乔英子;因存有妈妈语音手机被踩坏在厕所痛哭的林磊儿........
图片来源:腾讯视频
然而作为一个医学僧,小编最关心的还是刘静查出患有乳腺癌的情节。如此温柔贤惠,知书达理的妈妈,简直就是“别人家的妈妈”中的典范,为什么要让她遭遇这样的不幸?其实细想一下,原因可能就是刘静
太为他人着想,太过隐忍的性格。
她要成一个好妈妈,一个好妻子,一个好职工,而这所有的压力她都选择独自承受,很少向外界倾诉释放。
长此以往,压力堆积,身体就会叫嚣,会反抗,会生病。
现代女性压力大
说起压力没有比年轻妈妈们压力更大的了。
虽然剧中生病的是刘静一人,但回顾全剧,其他家庭的妈妈就没有压力吗?中年失业还要照顾两个高三学生的童文洁,360°无死角窒息式关爱女儿的宋倩。再看看现实生活中的妈妈,压力并不比电视剧中小,或者说更甚。前段时间朋友圈里接连上演的海淀妈妈和顺义妈妈的大型battle现场,让无数妈妈感叹生活不易,鸭梨山大。
看似是两个学区的家长在孩子教育上的比拼,但侧面更反映出的是
现代女性尤其是年轻妈妈们面临的压力现状。
影响健康坏处多
压力和焦虑着实是阻止现代女性通往健康道路上的绊脚石。
有研究表明,在焦虑、应激等等情况下,人体内以糖皮质激素为代表的应激激素分泌都会增加。长期压力或上夜班等情况会导致体内的糖皮质激素在不适当的时候大量分泌从而使得脂肪细胞数量增加,让人变胖。从而产生人们常说的“过劳肥”。
在肿瘤方面,过大的压力也是百害而无一利。《Nature》曾发表过一项研究结果,糖皮质激素被发现可能会激活增加肿瘤异质性,促进肿瘤转移。
另外,还有专家指出,35岁以下年轻女性患乳腺癌的比例,已占到乳腺癌发病群体的20% ,而现代女性工作和生活中压力增大是乳腺疾病多发的重要原因。
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中,也少有机会让女性放松,释放压力,时间久了,刘静的情况可能就是前车之鉴。
那么,在高压生活下,女性要如何降低患乳腺癌的风险呢?
预防癌症要趁早
首先,学会缓解压力,保持良好心态
1、积极培养多种兴趣,转移注意力。
2、多参加体育运动,增强免疫力。
3、有烦恼适时向家人朋友倾诉,不要总是自己默默忍受。
4、控制自己的波动情绪,以积极的心态迎接工作和挑战。
其次,有预防意识并能做到以下几点:
1、健康生活方式,远离烟酒,合理营养,保持健康体重,保证睡眠,坚持锻炼。
2、适时生育,母乳喂养。
3、参加乳腺筛查,定期体检。
4、保持心情愉快、乐观开朗。
5、做好日常的乳房维护,选择合适的内衣,警惕非正规机构错误的乳房按摩保健。
最后,要及时就医,积极治疗
如果被确诊为乳腺癌,应该配合医生积极治疗。虽然乳腺癌的发病率很高,但随着治疗手段的不断升级,它的死亡率已经越来越低,我国乳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超过80%。
而且接受手术治疗,也并不一定如刘静所想的那样,会成为一个“不完整”的女人。目前乳腺癌手术治疗除了不保乳手术外,还有保乳手术和术后乳房重建术作为可选项,所以在美观方面患者还是有很多的选择。
关于乳腺癌筛查预防治疗推荐阅读:
《防治“红颜第一杀手”乳腺癌的第一步,读懂乳腺癌筛查的标志物!》
《演员胡歌母亲去世,对抗乳腺癌30年,教给世人8个字》。
这些话在最后说
虽然在剧中最后刘静的病治好了,全剧也有一个圆满的结局。但是生活终究不是电视剧,现实中并不是每位患者都如此幸运,在早期就能发现自己得了癌症。有许多患者在发现肿瘤时已经是中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
所以,最重要的还是要提早预防,尽早发现,尽早治疗。
现代社会总是期望女性处理好工作的同时兼顾家庭,教育好孩子的同时照顾丈夫,避免父母被骗去当韭菜的同时维系好公婆关系。
生活本应是有压力,现代女性也勇敢地承担起了这一切,但社会在抛给女性更多压力的同时,也应该提供更多的途径让她们知道,如何克服压力,如何预防压力带来的危害。
毕竟,只有自己身体保持健康才能更好地照顾家庭兼顾工作。所以,还没有对此引起重视的女性朋友,希望这篇文章能提醒你引起注意。
有参与临床试验需求和咨询肿瘤药品信息的患者可以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详细了解
春风健康公众号
英度国际官方网站的所有文章及内容均为英度国际原创,版权及其他一切相关权利均归属于英度国际所有; |
作者:春风健康
昨晚,国家医保局发布公告,万众瞩目的新版国家基本医保药品目录正式发布!目录共涉及药品2643个,包括西药1322个、中成药1321个(含民族药93个)、中药饮片892个。
图片来源:国家医疗保障局官网 新版医保目录在现行目录的基础上进行了一次规模不小的“新陈代谢”,
增加新药品148种,删除老药品150种。
新目录将于2020年1月1日正式实施,旧版医保药品目录同时废止。
那么,大家比较关心的抗肿瘤及相关药物,又将受到怎样的影响呢?
一、明年起,这4种药能报销了!
本次医保目录新增的药品,主要包括最常用、最基础的基本药物;保障“一老一小”健康的慢性病药、儿童用药;以及治疗癌症和罕见病的“救命药”。2020年起,这四种抗癌药将加入医保报销目录:
1、米托蒽醌氯化钠注射剂
蒽环类化疗药,主要用于恶性淋巴瘤、乳腺癌和急性白血病。对肺癌、黑色素瘤、软组织肉瘤、多发性骨髓瘤、肝癌、大肠癌、肾癌、前列腺癌、子宫内膜癌、睾丸肿瘤、卵巢癌和头颈部癌也有一定疗效。
继米托蒽醌注射剂和米托蒽醌葡萄糖注射剂之后,米托蒽醌氯化钠注射剂终于也进入医保,给了医生和患者更多选择。
2、亚砷酸氯化钠注射剂
用于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和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
3、亮丙瑞林缓释微球注射剂
促性腺激素释放素类似物,用于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雌激素受体阳性的绝经前乳腺癌、前列腺癌及中枢性性早熟。该药物具有缓释长效的特点,每4周用药一次即可。
4、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剂
限用于治疗放化疗后的骨髓抑制。
二、这7种药可以说再见了
新版目录删除的药物,大都是临床价值不高、副作用大、滥用明显的缺点,有的已被更好的替代品淘汰。150种删除药品中,有近一半已被国家收回了药品许可,即将彻底消失。2020年,这7种抗癌(相关)药将于我们说再见。
1、氮甲2、替加氟3、长春碱4、丙卡巴肼5、戈舍瑞林6、氨鲁米特7、乌苯美司
您是不是感觉没怎么听过这些药?那就证明它们的历史任务早就已经结束,可以退休了。
三、这4种药身份变了
第四版医保目录在2017年开始探索医保药品谈判,并纳入了36种谈判药物;2018年,又纳入了17种肿瘤谈判药物。这种由国家代表老百姓和大药厂“讲价”的做法,让无数患者有机会用上临床价值高但价格贵的专利药。
这些药以“谈判药品”的身份进入医保目录,价格大大降低,但并不意味着它们的价格会永远这么低,在谈判合约到期后,还是有可能会涨价。但经过政府的进一步磋商,有些药愿意舍弃谈判药品的身份,变成普通药品,进入正式医保目录,长久地惠及患者(不过,也有可能是被国内仿制药代替了)。
1、利妥昔单抗注射剂
限用于治疗复发或耐药的滤泡性中央型淋巴瘤(国际工作分类B、C和D 亚型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CD20阳性Ⅲ-Ⅳ期滤泡性非霍奇金淋巴瘤,CD20阳性弥漫大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支付不超过8个疗程。(已进入正式医保目录)
2、硼替佐米注射剂
限多发性骨髓瘤、复发或难治性套细胞淋巴瘤患者,并满足以下条件:①每2个疗程需提供治疗有效的证据后方可继续支付;②由三级医院血液专科或血液专科医院医师处方。删除:③与来那度胺联合使用不予支付。(已进入正式医保目录。)
3、阿比特龙口服常释剂型
限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增加:新诊断的高危转移性内分泌 治疗敏感性前列腺癌。(已进入正式医保目录。)
4、来那度胺口服常释剂型
限曾接受过至少一种疗法的多发性骨髓瘤的成年患者,并满足以下条件:①每2个疗程需提供治疗有效的证据后方可继续支付;②由三级医院血液专科或血液专科医院医师处方;删除:③与硼替佐米联合使用不予支付。(已进入正式医保目录。)
四、这些还不够?更大的惊喜在后面
新版医保目录中有关肿瘤药的信息,到这儿就解读完了吗?目前为止,确实是这样。
从昨天晚上看到这篇公告,小编就对里面的内容充满了期待。但横看竖看,期待渐渐变成了无奈。虽然小编最后还是凭着列文虎克般的视力在几千条文字里找到了一些好消息,但相信看完这份2643种药品的名单,大家的心情也会和小编一样,空落落的。
标志着中国进入免疫治疗时代的O药、K药、特瑞普利单抗、信迪利单抗,为什么没有出现?去年就已上市的肝癌“神药”仑伐替尼、卵巢癌靶向药奥拉帕利、乳腺癌1类新药吡咯替尼、“国药之光”呋喹替尼……它们都在哪儿呢?
在路上!
其实,在这2643种正式公布的药品之外,国家医保局还根据专家评审和投票遴选结果,确定了128种拟谈判药品,准备征求企业谈判意向后,确定最终谈判药品名单,并开启谈判程序。由于结果未定,不提前公布也情有可原。
根据《2019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方案》,药品调入分为常规准入和谈判准入两种方式,价格(费用)与药品目录内现有品种相当或较低的,可以通过常规方式纳入目录;价格较高或对医保基金影响较大的专利独家药品应当通过谈判方式准入。 据悉,这128个品种的治疗领域涉及癌症、罕见病等重大疾病、丙肝、乙肝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等。许多产品都是近几年国家药监局批准的新药,亦包括国内重大创新药品。而我们所期待见到的好药,都属于这一范围。
所以,尽管暂时还没有在医保目录中见到它们,但等到目录正式实施时,我们会感慨:缘分,就是这么奇妙的东西。
有参与临床试验需求和咨询肿瘤药品信息的患者可以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详细了解
春风健康公众号
英度国际官方网站的所有文章及内容均为英度国际原创,版权及其他一切相关权利均归属于英度国际所有; |
作者:春风健康
化疗是目前肿瘤治疗的重要方法,即便是靶向与免疫疗法大放异彩的今天,化疗依然与手术、放疗并称癌症治疗的三驾马车。
不同于手术和放疗只能针对局部较大病变的缺点,化疗药物一旦进入人体,就可以随着血液行遍全身,无论病灶再小再隐蔽,都会被找出来一网打尽。
有些对于化疗敏感的癌症,如白血病和淋巴瘤,通过化疗可以直接根治;
有些广泛转移的晚期癌症已无法治愈,化疗可以延缓其进展的速度,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有些不能手术的癌症,经过化疗得到了手术机会;
有些癌症术后容易复发,术后化疗让这种风险降到最低……
可以说,在全人类的抗癌史上,化疗作出了不可忽略的贡献,直至今天依旧如此。
效果虽好,名声却很糟
尽管化疗在临床上的地位不可撼动,但它在老百姓的眼中,依旧如同妖魔,唯恐避之不及。
这主要是因为它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作为一种激烈的治疗手段,化疗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也难免会对正常身体细胞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
这种损害反映在整个人身上,就出现了恶心、呕吐、脱发、血小板白细胞降低等等毒副反应。
其实,随着止吐剂、升白针等药物的开发和应用,很多问题都不再是问题,已经没有担心的必要。
而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是另一个比较让人头疼的问题——外周神经毒性。
什么是外周神经毒性?
外周神经毒性的本质是神经细胞的损伤或死亡,是化疗药物引起的常见不良反应,常见表现为四肢末端和口周感觉异常(包括烧灼感、痒感和尖锐痛感)、感觉迟钝、疼痛、麻木、肌无力和肌萎缩,通常累及双手双脚,呈“手套-袜子”样分布。
外周神经毒性严重影响了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可造成药物减量甚至无法完成化疗,直接影响癌症治疗的预后。
有什么办法预防吗?
预防化疗引起的神经毒性,目前临床上一般应用神经营养类药物或细胞保护剂,如还原型谷胱甘肽、氨磷汀、维生素B12等,但这些药物均没有大型临床研究的证据支持,疗效并不确切,公认的权威方案还没有出现。
因此,对于出现严重神经毒性的患者,依然无法避免减量或者停药的结果。
不过不用担心,转机已经出现!
最近,一项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JNCI上的研究解决了这一问题。科学家们已经通过一项为期2年的临床试验,在乳腺癌患者群体中证实了一种叫做神经节苷脂-单唾液酸(GM-1)的药物对紫杉醇化疗方案所致神经毒性具有显著的预防能力。
GM-1是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在神经系统中含量丰富,可遏制细胞凋亡,提高细胞存活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受损神经细胞的能量代谢,促进神经再生;
并可减轻神经细胞水肿,保护受损神经,预防继发性神经退化;
还能减弱兴奋性氨基酸的神经毒性作用,抑制其受体的病理性兴奋,预防累积性周围神经毒性的产生。这些都是支持这项研究的理论基础。
试验设计
这是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III期临床试验,纳入早期乳腺癌患者。
这些患者的年龄在18至75岁之间,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改良根治性乳房切除术或保乳手术,计划接受四个周期含紫杉醇(紫杉醇或多西紫杉醇)辅助化疗,且无需接受新辅助化疗,无需使用曲妥珠单抗。
患者入组后1:1随机分配至GM1组与安慰剂组,在每个化疗周期的前1天和第1-2天接受GM1(80mg)或安慰剂,试验主要目的是借助癌症治疗神经毒性功能评估(FACT-Ntx)子量表评估患者接受4个周期化疗后的神经病变情况。最少随访一年。
试验过程
2015年5月至2016年11月,项目共招募了206名患者,
最终有183名患者符合分析条件,GM1组91名,安慰剂组92名。
截止日期为2018年3月20日,中位随访时间为18.8个月。
试验结果
结果显示,GM1组的患者在4个周期化疗结束后的FACT-Ntx评分显著高于安慰剂组(43.27 vs 34.34)。
FACT-Ntx子量表包含11项,总分为44分,分数越高越好
GM1组的≥1级感觉神经毒性事件发生比例为26.4%,≥1级运动神经毒性事件发生比例为20.9 %,
而安慰剂组的这两项数据分别为97.8%和81.5%。
经过四个周期的化疗后,
来自安慰剂组的91名患者(98.9%)的FACT-Ntx子量表评分比化疗前降低5分或更多。
相比之下,只有1名GM1组的患者(1.0%)评分下降超过5分。
满足安全性分析条件的198名患者中(GM1组100名,安慰剂组98名),在化疗期间GM1组报告的≥2级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安慰剂组,包括疲劳(2.0%vs 44.9%),肌肉/关节痛(0%vs 19.4%),≥2级腹泻(7.0%vs 8.2%),恶心(0%vs 3.1%),失眠(1.0%vs 0%),皮疹(4.0%vs 1.0%)。
结论
以上数据证明,应用GM1能够显著减少患者的周围神经毒性发生,并可大幅降低患者神经毒性事件的发生几率和严重程度。
这项研究是首个评估使用GM1预防化疗所致的周围神经毒性事件的III期临床试验。FACT-Ntx评分下降5分的概率从98.9%降到1%,这在GM1预防效果上,可谓是给出了力证。有望为医生指定治疗方案提供佐证,让更多需要化疗的患者免受周围神经毒性之苦。
值得一提的是,该研究由中国科学家牵头,试验地点在中国,入组的也都是中国人,如今得出了成功的结果,对全中国的癌症患者来说意义非凡。为科学家们点赞!
有参与临床试验需求和咨询肿瘤药品信息的患者可以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详细了解
春风健康公众号
英度国际官方网站的所有文章及内容均为英度国际原创,版权及其他一切相关权利均归属于英度国际所有; |
一文读懂!一种让癌症自我毁灭的新方法!
作者:春风健康
近日,一则关于癌症研究进展的新闻登上了微博热搜,成功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起因是7月1日,著名科学杂志《自然》的子刊《Nature Cell Biology》刊登了一篇论文,文中描述了一种臭名昭著而又让人束手无策的原癌基因——MYC和它的“好搭档”ATF4,如何被研究人员成功“拆散”、并且最让癌细胞终走向自我毁灭的过程。
MYC是一种早已明确的强大原癌基因, 它在肺癌、胃癌、乳腺癌、宫颈癌等多种肿瘤中的表达显著增强,约影响超过20%的癌症患者。多年以来,针对这一靶点的治疗方案无一例外都失败了,MYC也因此获得了“不可成药靶点”的恶名。这项研究的成功,为研发人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治疗策略,或可造福众多癌症患者。
参考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6-019-0347-9#Fig7
科学家们让MYC基因驱动的癌细胞“自己杀死自己”,到底是利用了什么原理、又是怎么做到的呢?下面我们就通过一段小故事来了解一下。
败家熊孩子——MYC
话说在细胞世界里,有个成文的规定——每个人都得工作,否则就有可能会被当成诱发癌变的隐患,被处理掉 (自噬) 。这可愁坏了身居高位的A婆婆 (关于她的具体身份,这里先卖个关子) 。
原来A婆婆有个孙子,刚刚成年,叫做M宝宝 (MYC,一种核转录因子) 。M宝宝从出生起就受到A婆婆的溺爱,什么事儿都不用不自己做,只要负责吃和睡就够了,所以生活能力极度低下。尽管已经成年了,也只是长成了一个又高又大的巨型婴儿。
图片来源:电影《千与千寻》
A婆婆所愁的就是,M宝宝他连独自生活都困难,又能干什么工作呢?
一
不过A婆婆有别的路子,她托关系,走后门,费了不少劲,终于还是给M宝宝安排好了工作——在采购部门当采购员。工作的内容非常简单,只要守着电话,上边来话说需要这个蛋白那个蛋白,M宝宝把订单 (mRNAs) 填好寄出去就行了。然后,就会有专门的工人 (核糖体)按照订单的要求把东西生产出来,送到这里。
(MYC基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调控细胞的转录过程,其产物可定向作用于多种DNA,将它们转录成mRNAs,这些mRNAs既是“订单”也是“图纸”,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过程。)
M宝宝的职务,看似是个闲职,其实对细胞分裂复制等过程的意义十分重大。
(借由调控很多重要蛋白质的合成,MYC可协调多种细胞程序,包括细胞周期、自我更新、存活、细胞生长、代谢和分化。 )
M宝宝很感激婆婆给他找了这么好的工作,并决定好好努力,给婆婆争气。但不长的一段时间后,他开始感到这样的人生很无聊。
二
为了不无聊,M宝宝用笔在桌子上画小猫,把订单撕成小纸条,在办公室里上蹿下跳,还把橡皮放在嘴里嚼。当他站桌子上把电话线绕在脖子上玩的时候,刚好碰见领导巡视,以为他要寻短见。
后来问明白事情经过的领导,把M宝宝拉下来一顿痛批,并威胁说,要是再不老实就叫A婆婆领他回去。
一想到A婆婆,M宝宝立刻老实了下来。“不行,我不能对不起婆婆,我必须工作了!”幡然醒悟的他开始比过去10倍努力地工作。
三
浪子回头是好事,但是巨婴回头就很可怕了。因为M宝宝采购的东西也变成了原来的10倍。看着货物被源源不断地运进来堆得到处都是,他还觉得自己立功了。
为了不被撑爆,细胞只好提前进行分裂,以便利用掉这些蛋白质 (作为新细胞组成部件) 。但是分裂的速度远远赶不上M宝宝下订单的速度,蛋白质越来越多。细胞只能与时间赛跑,加快分裂速度。在这个过程中,细胞癌变了。一团基因异常的增生细胞,变成了肿瘤。
(当MYC发生基因突变或扩增时,其产物会发生高表达,转录过多的mRNAs,导致细胞合成过多的蛋白质,让细胞发生异常增殖,变成不受控制的癌细胞。)
看到里,这大家应该已经发现了,这段故事讲的其实是一种癌症发生的原理——都怪MYC基因这个熊孩子乱买东西。
既然知道了这种癌症的原理,对付它不就很容易了吗?并不是这样。
四
与其他已知的致癌基因(如RAS、EGFR)相反,MYC基因在多数肿瘤( 伯基特氏淋巴瘤除外) 细胞中较少出现突变,其表达增加的现象多因扩增引起。?也就是说, 虽然在癌细胞染色体内,MYC基因的数量变多了,但它们的基因序列都是正常的。
这就造成一个问题—— 脱靶风险。
在靶向治疗中,药物的作用在影响癌细胞的同时还影响了意料之外的正常细胞和组织,就叫做脱靶,它一般意味着严重的毒副作用。
因为MYC基因往往只是扩增而并不突变,相当于把所有正常表达MYC的细胞劫为人质,如果一定要靶向攻击MYC,就避免不了攻击所有细胞,后果不堪设想。
正因如此,想要直接对付MYC基因驱动的癌症十分困难。从一九八几年,MYC作为原癌基因被发现,这道题已经困扰了人们几十年。
科学家们当然也想过通过控制与MYC相关的靶点来“曲线救国”,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对象, 直到一个关键的“幕后人物”浮出水面——
宠娃狂魔——ATF4
现在我们终于可以揭晓A婆婆的真实身份了。她就叫做ATF4 (全称: 活化转录因子4) ,在细胞里神通广大,多麻烦的事情都能解决 。至于她是怎么参与MYC扩增阳性细胞癌变的,我们还是回到剧情里说。
从M宝宝和她道别、出门上班开始,A婆婆的心脏就一直不舒服。“宝宝已经长大了,别瞎操心。”她安慰自己。
但不操心行吗?A婆婆毕竟是看着M宝宝长大的,她太了解他的性格了——不出事儿几乎是不可能的。
还没到中午,不放心的A婆婆就早早来了M宝宝的单位 (细胞核) 外,想着安慰一下第一天上班的M宝宝,要是出什么事儿也可以尽早处理。
没想到还是来晚了一步。
一
天空中像下雪一样,飘满了蛋白质订单 (mRNAs)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不知源头的酸臭味。装配好的蛋白质和未完成的半成品 (因内质网缺乏能量产生的未折叠蛋白质) 已经从院子堆到了门口,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
(蛋白质在内质网中进行加工折叠时需要氧气及能量,如果氧气和能量供应不足,会导致蛋白质的错误折叠。)
工人们 (核糖体) 好不容易撂下货物想歇一歇,就又看见折成纸飞机的订单朝着自己飞来,想不接又不行,只好捧着订单愁眉苦脸地返回去继续工作。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A婆婆太担心M宝宝的安全了,小跑着想往里冲。但门里门外都是蛋白质,她哪里冲得进去?这时地面轰隆一响,并缓缓向左右移动起来——细胞开始分裂了!
二
A婆婆眼前一黑,感到天和地都在旋转。她大喊:“宝宝!宝宝你在哪儿?这里太危险了!快跟婆婆回家吧!”
“婆婆别哭!宝宝在这儿呢!”A婆婆听到声音从头顶上传来,一抬头,看见M宝宝泰然自若地坐在最高的一堆蛋白质上,手里拿着一沓儿订单正在抛洒。
看到M宝宝安然无恙,A婆婆松了一口气。她大声问道:“你在那儿干什么?太危险了!”“婆婆!我在工作!”M宝宝得意地说。婆婆被气得说不出话来,她想痛骂M宝宝一顿,有这么工作的吗?你闯了大祸了你知道吗?但是心里又舍不得。
经过刚才的分裂,一部分蛋白质被运走了,但又有更多的蛋白质运来。而且不能用的半成品数量更多。估计很快又要再次分裂了,但是,细胞分裂的速度再快,还是远远赶不上亢奋的M宝宝发订单的速度,而且那些半成品蛋白能不能用也是个问题。
三
只听“扑通”一声,A婆婆回过头,看见一个送货工人忽然倒在地上。她很快发现,在附近的一半工人都已经倒下了,而几乎所有人手里都有一件装配工作还没完成。A婆婆感到一开始隐约闻到的臭味一下子变得特别强烈。
这里的蛋白质多得成了灾,已经开始腐烂,酸臭味就是由它们发出的,空气里的氧气含量变得很低,所以工人们才会晕倒。
不一会儿,还没有晕倒在地的工人也停止了手里的工作,瘫坐在地上,因为已经没有原料(氨基酸)了。而且由于营养缺乏,他们也饿得没有力气工作了。
缺氧、营养不良、半成品积压、毒素蓄积……如果不做些什么,再过一会儿,整个细胞就要不行了,大家都难逃一死。A婆婆感觉到了事态的严重。她先让M宝宝从蛋白质堆成的山上下来,然后再想办法怎么解决眼前的危机。
(由于细胞无限合成蛋白质,消耗过大,入不敷出,肿瘤微环境具有低氧、低葡萄糖、低氨基酸、低 pH 值的特点,这些特点导致肿瘤细胞难以维持代谢平衡,面临凋亡风险。)
安抚好M宝宝,A婆婆就开始发威了。
四
她先派人发布了紧急事态通知,启动低氧状态预案,关闭耗氧量大的生产项目,以维持细胞生存为首要目的。
(ATF4通过调节与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的基因来保护细胞对抗缺氧。)
A婆婆又调派自己的手下 (4E-BP1,翻译抑制蛋白) ,四处搜集M宝宝发出的蛋白质订单,叫工人们先停工。
(ATF4可以控制细胞产生特定蛋白质4E-BP的速率,这种蛋白质负向调控mRNAs的翻译,可以减轻MYC引起的蛋白毒性应激,对于平衡蛋白合成至关重要。)
但这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A婆婆同时又协调细胞内外的资源,对外增加调配力度,加速摄入营养和原料;对内派人指导半成品蛋白质正确折叠,最大限度减少损失;同时迅速集结自噬部队,降解掉已经报废的蛋白质,将它们重新变成氨基酸。
(ATF4信号通路能够促进细胞收集必要的氨基酸来维持肿瘤生长和生存。在细胞核内,ATF4 基因可通过 C/EBP-ATF 反应元件结合靶启动子,从而参与氨基酸合成、蛋白质正确折叠及降解、氧化还原平衡、自噬和凋亡等相关基因激活的转录调控过程。)
最后一步,手眼通天的A婆婆联系上一位工程师 (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计划和他一起促成一条血管改道,直接通到肿瘤内部,让富含氧气和营养的血液流进来,也让癌细胞有机会扩散到周围或转移到更远的、资源更多的地方去。
(ATF4能诱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后者具有促进血管通透性增加、细胞外基质变性、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增殖等作用,可导致肿瘤血管生成。)
五
在A婆婆全力以赴的操作下,细胞挺过了这次危机,但内部的积蓄消耗殆尽,周边的资源也经常不足。尽管得以保全,却不得不长期处于紧急状态——A婆婆再也没有机会休息了。
离开A婆婆的管教,趁乱出走的M宝宝变得更加无法无天。他不光没有意识到这是自己惹出的祸端,反而从中得到了某种满足感,继续做着他自以为的“工作”——发订单,下命令,持续逼迫着工人们干活。蛋白质仍在增加,癌细胞依旧进行着永无止境的分裂。
从上文可见。 MYC基因驱动的癌细胞虽然具有无限分裂、不老不死的能力,实际上却一直在危险的边缘试探。
生存空间狭小、缺氧、营养匮乏、酸碱失衡、能量不足、蛋白质蓄积……它们为了实现快速扩增所造成的恶果,已经超过了一个细胞所能承受的限度。 如果不是ATF4在背后施以援手,肿瘤分分钟就会从内部消灭自己。
如果说MYC是疯狂的巨婴,凭着自己的喜好恣意妄为,疯狂背后的毁灭注定不会让他走远;那么ATF4就是愚昧的老婆婆,不分皂白地溺爱这孙子,为癌细胞挡住了毁灭的风险。
既然MYC不能靶向,何不试试从ATF4入手?
阻断ATF4,断绝癌症的后路
在文章开篇提到的论文中,研究人员已经在体外实验和动物实验中验证了阻断ATF4表达的抗肿瘤意义。
当使用基因技术敲除人类大肠癌肿瘤细胞中的ATF4基因后, MYC的活化造成蛋白质在肿瘤细胞内不断堆积,代谢压力激增。 最终,肿瘤细胞因内部应激过强而凋亡。
而在淋巴癌小鼠模型中 敲除ATF4基因后,MYC驱动的肿瘤停止生长。 相比对照组,小鼠的无肿瘤生存期和总生存期都得到了显著延长!
研究人员表示,他们还将继续研究这种间接攻击MYC的方法,弄清楚MYC-ATF4通路中是否还有其他潜在靶点,以及阻断ATF4是否会在人体中产生其他脱靶效应。
据了解,阻断ATF4合成的抑制剂已经制成。如果上述研究成功,我们离打败癌症的一天,就不远了!
有参与临床试验需求和咨询肿瘤药品信息的患者可以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详细了解
春风健康公众号
英度国际官方网站的所有文章及内容均为英度国际原创,版权及其他一切相关权利均归属于英度国际所有; |
甲癌、残障、致畸...33年的人类禁区切尔诺贝利辐射危机还未解除
作者:春风健康
1986年4月26日凌晨1点23分,位于乌克兰境内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爆炸引发了大火并向大气层喷洒出大量辐射物质。这次灾难所释放出的辐射线剂量是日本广岛原子弹的400倍以上,被列为历史上最严重的核事故,整座城市因此被废弃。
近期HBO上映的《切尔诺贝利》正是以此为主题拍摄的,备受好评,热度直追《权游》。作为一部灾难纪实题材的电视剧,《切尔诺贝利》比较完全地还原了当年的真相,不夸张,不掩饰。让关于切尔诺贝利的一切再度成为热议。
《切尔诺贝利》剧照与真实事件对比
它更像是一把灰色钥匙,开启了尘封多年的记忆盒子,人们忍不住好奇想一探究竟。而在这迟来的真相面前,人们最担忧的还是
切尔诺贝利事故到底给人类带来了什么样的危害?
爆炸的核电站切尔诺贝利(1986年)
840万人遭受核辐射,9.3万人患癌死亡
据联合国报道,这起严重的核物质泄漏事故直接导致30多人死亡,参与消防和清理行动的60万人受到了高剂量的核辐射,共计约有840万人收到辐射影响。另有第三方数据显示,
有27万人因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患上癌症,其中致死9.3万人。
这些受核辐射影响的人最严重的导致死亡,活下来的许多人也伴有不同程度的残障,或患有甲状腺疾病、造血系统障碍、神经系统疾病以及恶性肿瘤等,在生活工作上受到的长期影响无法估量。
参与救援的清理人大多终身疾病缠身 来源:2006年纪录片《抢救切尔诺贝利》
而受辐射地区儿童也受到不同程度影响,事故发生后几个月当地出现数千件流产堕胎事件,有数百名儿童因辐射出现发育畸形。而最严重的长远影响是受辐射区儿童。
甲状腺癌发病率激增
图示:事故发生后,当地儿童出现发育畸形 来源:2006年纪录片《抢救切尔诺贝利》
甲状腺癌发病率不断攀高
经过33年,切尔诺贝利事故造成的更多长远影响仍需更多长期研究数据来证实。但该事故引发的受辐射区甲状腺癌高发确是不争的事实,已有众多研究数据证实了这一点。
因受辐射罹患甲状腺癌儿童手术后颈部可见切口。来源:纪录片《抢救切尔诺贝利》
据联合国报告,在1991年至2015年期间,在白俄罗斯(Belarus)、乌克兰(Ukraine)全境以及俄罗斯四个受污染最严重的州,约有2万例甲状腺癌病例,其中四分之一的病例可能由于辐射照射导致,约为5000人。
其中以白俄罗斯调查数据为例,事故发生约五年后,当地儿童甲状腺癌发病率急剧上升。尤其在1991—1995年间,确诊时在10岁以下的儿童发病率比其他时间段发病率高4—6倍。
更有数据表明,事故发生后白俄罗斯儿童和青少年甲状腺癌发病率随时间增加而上升。直到2015年,没有证据表明甲状腺癌的发病率有下降趋势。虽然部分增加与自发性疾病好发年龄有关,但另一部分可认为是因事故辐射照射引起。
与身体其他部位相比,甲状腺直接暴露程度不及皮肤,与核污染食物饮用水接触程度不及肺组织和消化道,为何甲状腺癌发病率会如此“突出”?这就需要详细了解一下甲状腺癌。
什么是甲状腺癌?
甲状腺癌:是原发于甲状腺组织的恶性肿瘤,约占全部头颈部恶性肿瘤的35%,也是内分泌系统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包括乳头状癌、滤泡状癌、未分化癌和髓样癌四种病理类型。好发于颈前部,形状似核桃 ,质地较硬,可随吞咽而上下活动。晚期可产生声音嘶哑、呼吸、吞咽困难等症状。女性发病较多,男女发病比例为1﹕(2~4)。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青壮年多见。一些沿海地区是甲状腺癌的高发地区,发病率明显高于内陆,且近年发病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
为什么会得甲状腺癌?
如果看过《切尔诺贝利》,肯定会对几种放射性物质有印象——碘-131,锶-90和铯-137,这些是切尔诺贝利事故后释放出的主要的三种放射性物质。而其中主要会诱发甲状腺癌的物质是“碘-131”。
在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后,大量碘131(I-131)存在于空气中,当地环境及水源也被污染,碘131被人体吸入或通过饮用水和牛奶等进入人体,这些放射性碘在甲状腺局部聚积,持续产生内照射并诱发婴儿及青少年甲状腺癌。据相关资料可知,事故所引起的甲状腺癌分型以乳头状癌为主。
除了上述放射性损伤外,碘摄入过量或缺乏均可能引起甲状腺病变。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碘缺乏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增高,刺激甲状腺滤泡增生肥大,发生甲状腺肿大,使甲状腺癌发病率增加。而高碘饮食也可能增加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率。
还有研究表明有其他甲状腺病变,如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增生、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患者,部分也有恶化为甲状腺癌的可能。
另外,与其他肿瘤相同,甲状腺癌也受遗传因素影响。如约5%~10%的甲状腺髓样癌患者有明显家族史,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虽然现在已经不是“谈癌色变”的时代,但多数人对于癌症还是惧怕恐慌的,担心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担心生活质量下降。那当被确诊为甲状腺癌后,可能发生的预后是什么呢?
甲状腺癌预后如何?
甲状腺癌常被认为是“最善良的癌症”。因为一般甲状腺癌只要及时治疗预后都比较好,其中乳头状预后最好,治愈率高达95%。这与其他癌种相比可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但“魔鬼”中的“天使”终究是是魔鬼。甲状腺癌四种分型中预后最差的未分化型就是这个带着天使面具的魔鬼了。未分化型甲状腺癌多发于老年人,疾病进展速度很快,发现时多为晚期,无法手术,剩余寿命大多在半年左右。
所以,如疑似是甲状腺癌,尽快确定病理分期及分型是至关重要的。当然,这条建议适用于所有癌种。
通过以上了解可以知道,甲状腺癌如果发现及时,治疗得当,预后是很好的,但也有危及生命预后差的“魔鬼”型。所以如果能有效预防,从源头控制,才是最佳选择。
如何预防甲状腺癌?
《切尔诺贝利》中的几个镜头实际已经提示了我们一种预防方法——服用稳定碘剂,也就是碘片。
口服的碘片主要成分是碘化钾,碘化钾中的碘是碘127,与碘131不同,碘127是没有放射性的。服用碘片后甲状腺吸收了大量的碘127就会减少对碘131的吸收,从而阻断放射性碘在甲状腺的聚集。一般在照后6~40h内给药效果较好。
普里皮亚季是切尔诺贝利附近最大的城市,在事故发生后6~30h内当地居民大部分服用稳定碘剂以减少甲状腺的受照剂量,随访结果显示该区甲状腺癌发病率明显低于未经稳定碘干预的地区。
虽然口服碘剂预防甲状腺癌效果明显,但在非大量辐射照射状态下,不建议大量服用碘剂。因为过多地摄入碘也可能引起甲状腺病变,这是甲状腺癌的另一种诱发因素。日常生活中还是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注意事项
1、保持精神愉快,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针对水土因素,注意饮食调摄,经常食用海带、海蛤、紫菜及采用碘化食盐。但注意不可过量。
3、甲状腺癌术后放、化疗后,积极采用中西医药物预防治疗是提高疗效的有效方法。
4、尽量避免儿童期头颈部X线照射。
5、对甲状腺增生性疾病及良性肿瘤应到医院进行积极、正规的治疗。
6、甲状腺癌患者应吃富于营养的食物及新鲜蔬菜,避免肥腻、香燥、辛辣之品。
7、积极锻炼身体,提高抗病能力。
8、避免应用雌激素,因它对甲状腺癌的发生起着促进作用。
据现有的随访数据可推测,切尔诺贝利事故所导致的甲状腺癌会在以后的多年内继续发生,但还不能准确估计其发生率。
结语
除了甲状腺癌外,还有人认为受污染地区人民造血系统障碍、神经系统疾病以及恶性肿瘤等发病率增加与切尔诺贝利事故有关。但目前还没有明确数据证实这一点,因而还需对这类些疾病开展长期研究。
另外,由于在事故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们未能被告知事情真相,人们对事故造成的放射性危害产生恐惧,感到无助和绝望,忧虑、抑郁和各种心理疾病发病率大大增加。事故发生在一夜之间,而需要承担的后果随着时间推移没有逝去却日渐清晰。三十三年后的切尔诺贝利仍没有完全恢复人类活动,这里有人饱受辐射折磨难以走出事故阴影,也有曾经的居民仍愿意冒着核辐射的风险回到自己的家园。
冒险居住在切尔诺贝利地区的居民
相比之下,我们是幸运的,但谁也无法预测灾难与明天哪个先来临。所以思考一下,如果我们身处当地,该如何应对,未来又将如何生活呢?
参考:
1.《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与甲状腺癌》杨英 付士波 李修义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7年8月第27卷第4期
2.《噩梦般的记忆: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灾难纪念日反思》张立 联合国新闻
3.EVALUATION OF DATA ON THYROID CANCER IN REGIONS AFFECTED BY THE CHERNOBYL ACCIDENT A White Paper to guide the Scientific Committee's future programme of work
有参与临床试验需求和咨询肿瘤药品信息的患者可以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详细了解
春风健康公众号
英度国际官方网站的所有文章及内容均为英度国际原创,版权及其他一切相关权利均归属于英度国际所有; |
“以毒攻毒,以病治病”疟疾治疗癌症?真相其实远没那么简单!
作者:春风健康
过年期间一条新闻“震惊”了朋友圈——“疟原虫治愈癌症”。
起因是中国科学院官方微博发布了一条消息:“疟原虫与癌细胞,看似并没有什么联系,却意外被科学家发现,它能“以毒攻毒“杀死癌症…”
随后,大量的自媒体开始转载,并且声称中国科学家找到办法“成功治愈晚期癌症”、“癌症被攻克”,“虽然目前还没有100%的把握,但这个用疟疾治愈晚期癌症的实验已经成功,并且用于临床治疗”。
之后,更夸张的出现了,一些自媒体描述成只需一针一毫升含有疟原虫的血,然后用青蒿素控制着,一个癌症患者就痊愈了……
不但传闻愈演愈烈,一些患者也开始咨询我们关于“疟原虫治疗癌症”临床试验是否应该参与……
那现实是否就像武侠作品中“五毒教”一样用毒蛇、蜈蚣、蝎子、蜘蛛和蟾蜍就能治疗呢?
疟疾这个曾经让人类死亡率高企的"大反派"是否化身为最大的“正角儿”,成了对战癌症的“特效药”?
其实,真相远没有那么简单,距离疟原虫治疗癌症应用到普通治疗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研究要做!
疟原虫具体是通过怎样的机理激活人体免疫系统起到治疗癌症作用?还不清楚!
怎么才能控制疟原虫感染之后不造成严重的不良反应?还没有!
是否能够用更安全同时又能与疟原虫一样激活免疫细胞的其他物质代替疟原虫?还没研究!
疟原虫感染治疗癌症的临床效果怎样,临床数据是多少,有效率是多少?还没有具体数据!
这些问题都还没有答案!这些问题都还没有答案何谈“癌症被攻克”。
当然为了解答患者咨询是否参与临床的问题,这里我们先亮出观点,给那些想参与“疟原虫治疗癌症”临床试验的患者一个参考:
1、现在很多自媒体宣传的疟原虫“成功治愈晚期癌症”、“癌症被攻克””、“只需一针一毫升疟原虫的血”是个严重的错误描述,严重的误导了老百姓。
2、“疟原虫治愈癌症”只是在研究阶段,并且处在早期研究阶段,治疗效果及存在的治疗副作用都完全没有确定。此外,疟原虫本身的传染以及致病性,治疗过程存在很大风险。
3、对于有兴趣参与临床的患者,如果是新诊断或者正在接受正规治疗的癌症患者,疟原虫治疗的临床试验风险极大,完全不推荐参与。对于已经没有合适治疗方案的患者,可以在了解风险与治疗机理之后决定是否参加。
那真相究竟是怎样呢?
事实是,对这一研究的转发中有很多不准确的描述,或更严谨的说是错误的!例如“治疗就是简单打一针”、“癌症被攻克”等说法,这样的描述很可能让普通老百姓认为这不是与“打鸡血让人发烧治疗癌症”差不多嘛。
首先,对于三大传染病(艾滋病(AIDS)、结核病(Tuberculosis/TB)、疟疾(Malaria))来说,其都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以及很高的致死率,所以用疟原虫感染拮抗肿瘤本身就存在很大风险。
其次,在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找到的简介中有这样的描述:“陈小平团队的发现疟原虫感染可以拮抗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启动抗肿瘤天然和适应性免疫应答,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显著延长肺癌、肝癌、结肠癌和乳腺癌等实体肿瘤荷瘤小鼠的寿命。与钟南山院士团队等合作,在多家医院开展疟原虫免疫疗法治疗晚期肺癌和其它晚期实体肿瘤的临床试验。”
这里有两点需要解释:
1、可以明确,“以毒攻毒”根本就不存在,疟原虫感染后通过激活癌症患者免疫细胞达到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以毒攻毒”只是表象,实际起到作用的是自身的免疫细胞。
2、这里提到的“显著延长肺癌、肝癌、结肠癌和乳腺癌等实体肿瘤荷瘤小鼠的寿命”都是针对小鼠的研究,这也表明研究还只是在动物试验上取得了一些结论,但是针对人体试验只是刚刚开始,尚未有明确的结论。
“以毒攻毒”仍以免疫系统为基础
陈小平在演说也讲解了疟原虫免疫疗法治疗癌症的原理:“癌细胞分泌一系列的信号,让我们的免疫系统不工作,而疟原虫感染,恰好唤醒了免疫系统。”
简单的说,疟原虫注入体内后并非“以毒攻毒”攻击癌细胞,而是先被人体免疫系统“攻击”,免疫细胞(NK细胞、T细胞)被激活后也会攻击癌细胞,这也让人“认为”疟原虫具有了治疗癌症的作用,在这期间起到作用的其实是人体本身的免疫细胞。
那为什么之前免疫细胞不会杀死癌细胞呢,这也就涉及到一个概念“肿瘤免疫逃逸”,肿瘤通过下面方式逃过免疫细胞的追杀:
第一种是抗原丢失,就是能够被识别的“标示”没有了,免疫细胞不认识它了,也就听之任之了。
第二种是免疫原性丢失,癌细胞狡猾的伪装了自己,告诉免疫细胞是自己人。PD-L/L1等免疫抑制就是戳穿这种伪装,激活免疫细胞杀死肿瘤细胞。
第三种是肿瘤细胞诱导了免疫抑制白细胞帮助他们,打造出了一个抑制免疫细胞发挥功能的微环境。这就类似隐藏在一大群正常人中的“坏蛋”一样,不让免疫细胞轻易认出他们。
PD-1/L1作用原理
但是,有一个重要的问题————疟原虫感染之后是通过什么机理唤醒免疫细胞,让免疫细胞重新“认识”肿瘤癌细胞的呢?至少现在,还…不…知…道…
当然,科学研究总是有很多未知的东西,这些问题可以之后慢慢深入研究,但是传闻中的“只需一针一毫升疟原虫的血”是否是我们理解那样简单呢?
只打一针?绝不是这么简单
疟原虫感染治疗癌症绝不是打一针那么简单,患者也绝对不要自己尝试这种方法,因为中间要面临很多问题.
首先,疟疾作为一种具有强传染性的疾病,把其作为一种治疗癌症的疗法,其需要面对很多问题:
1、感染疟原虫会导致治疗的患者出现周期性发烧等各类症状,因此持续护理和监测是必不可少的。
2、感染疟原虫之后,病人要特别防护防止蚊虫叮咬病人之后造成疟疾的传染。
3、需要对患者的红细胞感染率进行严密监控,采用低剂量青蒿素进行控制使感染水平维持在千分之二以下。
4、在疗程结束后,给病人使用足量的抗疟药,一般3天左右能治愈疟原虫感染,以保证癌症病人不会患上疟疾。
5、癌症患者已经非常虚弱,能否承受疟疾感染所带来的不良反应?是否会诱发其他严重不良反应?
也就是说现阶段整个治疗的过程需要在严格监控的环境下,对治疗的患者实时持续护理和监测才能开展治疗,这比一般的临床试验要求更严格!
其次,迄今为止对人的临床试验性研究,只有近30人,其中有10例治疗和观察了1年多,10例患者有3例出现病情稳定(SD),2例完全缓解(CR),仍有5例肿瘤进展或死亡。其中治疗有效的肺癌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人需要注射青蒿素,把疟原虫感染压到很低水平,这样病人就不会有严重的并发症或副作用,也就是说整个过程需要青蒿素控制疟原虫感染程度。
这里小编就有一个疑问,青蒿素对肿瘤也具有抑制作用,那是试验中的疟原虫感染又到底起到了多少抗癌的作用呢?
最后,试验本身在实施过程仍然会面对很多问题,感染疟原虫会导致病患出现周期性发烧等各类症状,发烧太高需要控制。感染疟原虫之后,病人要被特别防护,防止蚊虫叮了病人之后传染疟疾等等问题。所以,远远不是简单的打一针那么容易。
仍需要充足临床验证
除了以上存在的一些问题,还有重要的一点事是目前该参与治疗的案例数量太少,还不充分证明该方法的有效性,因为该疗法目前仍处于早期临床阶段,不能说明最终会被证明有效。对于一种全新的疗法,需要进行严格系统的临床研究证明其安全和有效性后才能进行临床应用。
上图的试验统计图可以看出:10例患者有3例出现病情稳定(SD),2例完全缓解(CR),仍有5例肿瘤进展或死亡。现有的研究数据,用“治愈”这个词也绝对是一种误导。
在之后的媒体参访中,钟南山院士也表示:“该项实验已经进行了近4年的时间,都用于其他治疗方法均无效果,病症处于终末期病人的治疗,目前已临床试验了近30例,有10例观察了一年,其中5例有比较明显的效果,这些病人主要患有肺癌,也有少数前列腺癌,肠癌患者。目前该项研究仍有很多未知数,尚没有充分的证据和足够数量的案例证实该方法有效,个别案例不足以说明问题。现在看起来有一些苗头,但是下结论太早了。”
结 语
“成功治愈晚期癌症”、“癌症被攻克”这结论绝对是对大众的一次彻彻底底的误导,真实的情况只是研究者发现在小鼠身体上疟原虫感染能够拮抗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能够延长肺癌、肝癌、结肠癌和乳腺癌等实体肿瘤荷瘤小鼠的寿命。之后在早期人体试验中,观察到一些患者有治疗效果的表现,但是其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没有明确,例如具体的起效机制、治疗过中的风险控制、个体差异表现情况等等,所以“攻克癌症”、“治愈晚期癌症”都是无稽之谈。
英度国际官方网站的所有文章及内容均为英度国际原创,版权及其他一切相关权利均归属于英度国际所有; 1。未经英度国际的明确授权和许可,任何单位、个人或媒体不得对本网站的文章及其他信息资料非法予以复制、转载、链接和传播,英度国际将依法追究违者的法律责任。 2。对于需要复制、转载、链接和传播英度国际文章或内容的,请及时和本网站进行联系。对于经本网站明确授权和许可使用网站文章及内容的,使用时请注明文章或内容源自英度国际; |
那个研发治疗17种肿瘤药物的“神奇”公司Loxo被80亿收购!
作者:春风健康
最近,医药圈发生了一件大事,礼来公司(Eli Lilly)和Loxo Oncology公司联合宣布,礼来公司将以约8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Loxo Oncology公司。
说起Loxo Oncology可能知道的人不少,但是提起这家公司研发的药一定有很多人有印象——LOXO-101(Larotrectinib)与LOXO-292。LOXO-101是一款可以“不限癌种”对多种携带NRTK基因变异的实体瘤进行治疗的创新疗法。这一疗法在包含多种成人和儿童17种实体瘤患者的“篮子试验”中达到75%的总缓解率(ORR)。
LOXO-292靶向RET变异
2018年9月,美国FDA授予了LOXO-292突破性疗法认定,用于治疗:
1、在接受含铂类化疗以及PD-1或PD-L1肿瘤免疫疗法治疗后病情进展、需要全身治疗转移性RET融合阳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
2、既往接受治疗后病情进展且没有可接受的替代治疗选择、需要系统治疗的RET突变型甲状腺髓样癌(MTC)患者。
LOXO-292是一种强效、口服、高度选择性RET激酶抑制剂,也就是说这个药物非常“专一”地抑制RET基因,不会“错杀”且毒副作用小。
从上图可以看出,相比于我们常见的几种癌症靶向药卡博替尼、凡德他尼、乐伐替尼、艾乐替尼等,LOXO-292非常专一的针对RET基因。
有效控制脑转
现有药物对RET基因融合的靶向治疗选择性不高。LOXO-292作为一种高度选择性的口服RET抑制剂,不但治疗效果好,而且能有效进入脑部。
临床实验数据
临床实验数据显示,LOXO-292的RET融合阳性肿瘤患者中的总缓解率(ORR)为77%。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总体缓解率为77%,在RET突变MTC患者中的ORR为45%。在无已知激活RET改变的患者中的ORR为0%
一共36位患者,包括27位非小细胞肺癌(蓝色)、7位甲状腺癌(红色)和2位胰腺癌(黄色),都有RET基因融合;柱子向下代表肿瘤缩小,可以看到除了第一根柱子,其余35根都是朝下的,代表着几乎所有的肿瘤都在缩小。
LOXO-101靶向NRTK基因
Larotrectinib于2018年11月被FDA批准上市。LOXO-101(Larotrectinib)是广谱抗癌药。其标靶TRK基因,对成人或儿童患有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肿瘤,包括结肠、肺、胰腺、甲状腺、唾液和胃肠癌等17种癌症有效,总缓解率达75%。可以说LOXO-101就是“靶向药版PD-1”
这次,在10月21日举办的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大会上,LOXO再次公布重磅数据:
新报告的67名TRK融合患者,LOXO-101表现出81%客观缓解率,54位NTRK融合突变的患者在使用LOXO-101治疗后,17%患者的肿瘤完全消失!
在2018ESMO大会上Loxo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上公布了LOXO-101的临床数据:
研究者评估的客观有效率为80%,而独立第三方机构评估的客观有效率为75%(13%的患者肿瘤完全消失,62%的患者肿瘤明显缩小),此外还有13%的患者肿瘤稳定——总的疾病控制率高达90%左右。
数据来源:《Efficacy of Larotrectinib in TRK Fusion– Positive Cancers in Adults and Children》
LOXO-101补充数据
ESMO大会上公布的数据包括肿瘤类型包括10种不同的软组织肉瘤,唾液腺癌,婴儿纤维肉瘤,甲状腺,肺,黑素瘤,结肠,胃肠道间质瘤(GIST),乳腺癌,骨肉瘤,胆管癌,原发性未知癌,先天性中胚层肾癌,阑尾和胰腺癌。
ESMO大会上LOXO临床补充的数据:总体有效率保持在81%,其中17%的患者肿瘤完全消失。
LOXO-101作为一款广谱抗癌,一个优点是反应时间长,大家可以看到从开始有效的时间起,88%患者有效率超过了半年,75%的患者有效率超过了1年,且之后的延缓趋势持续时间更长。
Loxo Oncology公司管线
下面来说一下Loxo Oncology公司潜力十足的研发管线,LOXO主要开发小分子靶向药物,用于癌症/肿瘤的治疗,公司管线中其他一些靶向抗癌药和项目,包括:
(1)Larotrectinib(LOXO-101)一种强效、口服、选择性原肌球蛋白受体激酶(TRKs)抑制剂
(2)LOXO-195,这是一种新一代TRK抑制剂,用于克服潜在的获得性耐药
(3)LOXO-305,这是一种BTK抑制剂。
(4)FGFR项目,用于携带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改变的癌症类型
所以小编觉得,礼来花费80亿美金收购Loxo Oncology看起来是一笔不错的商业投资!
英度国际官方网站的所有文章及内容均为英度国际原创,版权及其他一切相关权利均归属于英度国际所有; 1。未经英度国际的明确授权和许可,任何单位、个人或媒体不得对本网站的文章及其他信息资料非法予以复制、转载、链接和传播,英度国际将依法追究违者的法律责任。 2。对于需要复制、转载、链接和传播英度国际文章或内容的,请及时和本网站进行联系。对于经本网站明确授权和许可使用网站文章及内容的,使用时请注明文章或内容源自英度国际; |
东曜B轮融资上亿,用于推进多个抗肿瘤药物项目发展
来源: 美通社 2018-08-08
总部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东曜药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东曜”),今日宣布完成 1.02 亿美元(约 6.8 亿人民币)的 B 轮融资。本轮融资由汇添富及国内外多家知名投资机构参与,以及现有投资方包括晟德集团、维梧资本 (Vivo Capital)、成为资本、元大金控集团、国泰创投继续跟投。东曜专精于高端抗肿瘤药物产品管线的研发、生产与营销,目前已有超过 10 个药物在研,包括 3 个生物药与 3 个化学药已获得 IND 临床批文、另有 1 个抗体偶联产品(ADC)也有望在近期获得临床批文。在技术团队的全力投入下,各产品管线的里程碑均进展顺利且符合预期。东曜药业总经理黄纯莹女士表示:“我们非常荣幸本次融资中,东曜药业在抗肿瘤领域的表现与发展潜力不仅受到了国内外多家知名投资机构的认可,同时也获得了原股东对东曜的持续支持。本轮融资将加速推进我们重点管线的发展,东曜把握中国抗肿瘤药物市场高速增长的机遇,未来也将利用自身产业链平台的既有优势,拓展多方向、多层次的国际链接与合作,让资源整合的效益更加显著。”
维梧资本作为东曜药业的重要股东与本轮新投资人在多个项目、多个领域有过合作。这次原有股东和国内外多家知名机构共同参与东曜药业 B 轮融资,充分显示投资人对东曜发展的现状及前景充满信心。作为一家在中国抗肿瘤药物市场有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一体化平台优势的高新技术企业,东曜药业多年来一直坚持技术创新和国际化路线,扎扎实实,稳步前进,与国际抗肿瘤领域多个优秀企业建立起了广泛深入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B 轮融资的完成将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东曜药业进一步加速新产品的研发和已有产品的商业化,大大提升东曜药业的竞争能力和价值。”
日前,东曜在 ASCO 2018 公布了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 TAB008 的 I 期临床试验(双盲、头对头药物动力学及安全性比较)结果,显示 TAB008 与原研药 Avastin® 无论在药物动力学上,或是安全性指标上均达到高度相似。TAB008 的 III 期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目前研究进度位居国内前三。本轮增资将进一步加快 TAB008(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 III 期临床试验进程與其他抗癌研發項目的拓展。东曜递交的抗体偶联药 TAA013 的新药临床申请,也已经进入审查程序。抗体偶联药物门槛较高,当前国内能够生产 ADC 偶联药物的企业数量有限,东曜药业具备 ADC 药物的生产技术和产业化能力。此外,东曜的第三代溶瘤病毒创新药物 TVP211 放大工艺顺利进行中,结合公司拥有国内领先的 BSL-2 认证病毒车间,东曜将继续加速开发进程,在这个具有潜力和应用前景的技术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东曜二期工程 - 单抗药物研发生产基地于 2018 年 5 月建成运营,该基地依照国际标准建设,细胞培养规模可以达到 16,000L。未来,基地内将建设 3 条制剂生产线,可以进行不同规格的药品灌装。预充针制剂线、冻干制剂线、和符合 OEL-5 级别抗体偶联药物(ADC)产业化生产车间也将陆续到位。同时,基地还预留了产能扩充与空间调整的灵活性,结合现有的 500 升级别生物药中试平台,可以满足生物药从上游研发、中试生产、临床试验用药及商业化生产需求。
本次融资的完成,是东曜全力加速产品管线商品化的重要里程碑。同时,结合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单抗药物研发生产基地,东曜也将开放平台积极与外部开展合作,成为高端抗肿瘤专业领域最具特色的企业与策略合作伙伴。
新科学:在胎儿未出生前治愈遗传性疾病成为可能
网易科技 / 2018-06-20
6 月 20 日消息,据 Singularityhub 报道,在伊莱安娜·康斯坦丁诺(Elianna Constantino)出生之前,她就曾在母亲体内假死过。伊莱安娜患有罕见的遗传性血液疾病——地中海贫血病(alpha thalassemia major),它会阻止红细胞正常形成。这种疾病没有治愈方法,对发育中的胎儿通常是致命的。
但在母亲子宫里的时候,伊莱安娜接受了非常大胆的治疗。医生们从她的母亲身上分离出健康的干细胞,并通过脐带血管注射进去。4 个月后,伊莱安娜出生时哭声嘹亮,满头细发闪闪发光,根本不像生病的样子。伊莱安娜是第一个突破干细胞移植界限的临床试验先驱者。在加州大学贝尼奥夫儿童医院 (UCSF Benioff Children 's Hospital) 儿科医生、胎儿外科医生蒂皮·麦肯齐 (Tippi MacKenzie) 的带领下,这项大胆的试验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我们能在遗传性疾病患者出生前治愈他们,那将会怎样?
麦肯齐的试验并不是全新的。自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医生们就在想,是否有可能在胎儿出生前对其进行干细胞移植。许多遗传性的血液疾病都有可能通过这种方式被治愈,包括地中海贫血病以及镰状细胞病。在镰状细胞病中,红血球会长成尖锐的镰刀状,损害血管,阻碍有效的氧气输送。
在母亲子宫里治疗胎儿的想法是非常激进的。长期以来,医生们始终认为胎儿被包裹在一层不可渗透的保护屏障中,这有助于保护发育中的人类免受外界的伤害。早期的胚胎干细胞移植实验似乎支持这一信条。大多数使用父亲干细胞的试验都失败了,这使得医生们相信这个手术是不可能完成的。但随后对动物的研究发现了一个关键的信息:母亲的免疫系统正在排斥父亲的干细胞,而不是胎儿本身。
其他研究显示,胎儿并非被完全隔离,而是不断地与母亲交换细胞,以至于胎儿细胞实际上可以从母亲的血液中分离出来。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让双方的免疫系统保持平衡。因为胎儿有部分来自父亲的 DNA,对于母亲来说,这部分细胞属于外来者。这种细胞来回传输的行为“教会”母亲和胎儿的免疫系统冷静下来:即使这些细胞与基因并非完全匹配,胎儿的细胞也能容忍母亲的细胞,反之亦然。这样,在怀孕期间,胎儿的免疫系统就会与母亲对抗。
一旦孩子出生,这种“和谐的休战”就会改变。孩子的免疫系统会发挥作用,攻击任何与身体无关的细胞。出生后,骨髓移植需要使用药物杀死婴儿自身的骨髓细胞,以便为健康的骨髓细胞腾出空间。它还需要高剂量的免疫抑制药物来控制婴儿的免疫系统,以支持新的健康细胞则发挥作用。显然,这种治疗对新生儿来说是极其危险的。由于高致死率,如果孩子患有遗传性的血基性疾病,如地中海贫血病,许多怀孕的父母可以选择终止妊娠。
但动物研究也提供了一线希望:胎儿是干细胞移植的完美候选者。而他们的母亲,如果足够健康的话,则是完美的捐献者。在伊莱安娜出生 18 周后,父母发现他们的孩子出了问题。超声检查发现她的心脏增大了一倍,是正常尺寸的两倍,肺脏和其他器官也出现液体结构。伊莱安娜的大脑似乎缺乏氧气,尽管血液以异常的快速度流过这个器官。所有的迹象都显示,她患有地中海贫血病。
治疗的选择非常有限。伊莱安娜可以接受输血以替代她畸形的红细胞,这种红细胞携带氧气穿越全身。如果她生下来是活的,她终生都需要输血维持生命。即使是这样,对大脑造成重大损害的风险也会很高。但也有一线希望:伊莱安娜的母亲有地中海贫血病的健康基因副本。地中海贫血病包括两种主要基因,每一种都有两份副本。要想表达出症状,所有四个副本都必须是坏的。因为母亲有健康的副本,她的干细胞也很健康,理论上可以为她的胎儿产生正常功能的红细胞。
研究小组从伊莱安娜的母亲那里采集了骨髓样本,并分离出了干细胞。这些细胞有可能成为任何一种血细胞。在输血过程中,大约 5000 万个健康细胞通过母亲的腹部被注射到脐静脉。一旦释放出来,这些细胞就能参与血液循环,并发育成健康、成熟的血细胞。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字,但有充分的理由。干细胞像小鱼雷一样聚集在骨髓里。移植的细胞越多,母亲健康的干细胞排斥胎儿缺陷细胞的可能性就越大。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又进行了三次输血之后,伊莱安娜出人意料地出生了。麦肯齐激动万分,她解释说:“这是我们首次使用高剂量、直接植入胎儿血液的母亲细胞。”再加上三次输血,可能会带来更高的成功机会。目前,研究小组还不知道伊莱安娜是否已经完全痊愈。到目前为止,她仍然需要每三周输血一次,但是研究小组在她的血液中发现了她母亲的干细胞。
下一步是看看其母亲的细胞是否会永久嵌入在孩子的骨髓中,这在医学上被称为“移植”。研究人员还想知道,这些细胞能否在孩子的生命中产生健康的血细胞。但是第一阶段的试验已经取得了成功,无论是母亲还是伊莱安娜似乎都没有任何副作用,比如免疫反应。麦肯齐激动地说:“我很高兴它是安全的,而且是可行的。”
研究人员计划继续优化治疗方案,尽可能增加成功移植干细胞的机会。麦肯齐说:“如果我们发现这对治疗地中海贫血病是安全有效的,我们希望将它应用于许多其他的血液疾病,其中最常见的是镰状细胞病。”她补充说,不管怎样,我们需要让大家明白,为地中海贫血病进行胎儿输液是挽救生命的方法。
麦肯齐的试验只是一个例子,说明胎儿医学(一度被认为是不可能的)进展得有多快。今年早些时候,一个研究小组成功地让三个孩子免受了一种遗传疾病的困扰,这种遗传疾病会导致新生儿没有汗腺。在这种情况下,胎儿被注射了一种他们的身体无法自己制造的蛋白质,尽管这种蛋白质药物对婴儿不起作用,但它使胎儿得以发育出汗腺,而汗腺对维持体温至关重要。
研究结果表明,在婴儿出生之前,当胎儿正在经历快速的发育变化时,很有可能在早期就染上某些遗传疾病。如果医生能够在新生儿遭受严重伤害之前的关键时刻,将功能失常的基因或细胞作为治疗目标,那么在婴儿出生之前,就有可能治愈以前无法治愈的疾病。 (小小)
原文:Pioneering Stem Cell Trial Seeks to Cure Babies Before Birth
哈佛科学家提出通过口服药片给消化道贴膜实现减肥降糖
奇点网 / 2018-06-14
近期的《自然 - 材料》上,哈佛大学的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个代替减肥手术的高招:用一种口服药片,迅速建立消化道与营养物质之间的临时屏障,就能大幅降低血糖等营养物质的吸收,把减肥手术的奥义用“贴膜”的方法实现了 [4]!
口服版减肥手术,就这么小小一粒,了解一下?
在减肥手术当中,胃旁路手术是应用最广泛也相对最安全的。这种手术先把胃分成两部分,食物只从容量缩小到全胃 5% 的胃上部通过,同时重新排列小肠,让食物从胃直接进入小肠后段,绕开十二指肠段,减少营养物质的吸收。
这样一改,好处多多。胃容量小了,患者们的饭量自然也少,摄入的营养也不会被小肠高效吸收。同时手术还能改变体内的激素分泌,促进食欲的饥饿激素分泌少了,而 GLP- 1 等抑制食欲的激素分泌增多,患者就更不想进食 [5]。
胃旁路手术拯救了许多重度肥胖患者,包括曾经的“中国第一胖”梁用
虽然胃旁路手术的有效率高达 80%,但符合手术条件的患者只有 1 -2% 会选择手术。科学家们不由得动起了脑筋:如果患者怕挨刀,能不能用药物模仿手术的机制?毕竟从原理上说,胃旁路手术就是减少营养在胃肠道内的吸收,那在胃肠道黏膜上加一层屏障会不会起到相近的效果?
要找到一种符合设想的“屏障”药物,可并不容易,至少得满足这么几项要求:药物能和胃肠道黏膜紧密黏合,隔绝营养吸收;形成的屏障能耐受胃酸和肠内物质,不迅速失效;能够自行降解,吃下去还得安全无害。
基于这些条件,哈佛大学的研究团队在 FDA 批准的口服用药里面进行筛选,初步圈定了硫糖铝(sucralfate)作为研究对象,它是一种用于消化道溃疡患者的保护性药物,能在溃疡面上生成一层保护膜,恰好符合“屏障”的要求。
从治溃疡的药物变身减肥利器,硫糖铝也算出息了
不过正常情况下,硫糖铝只会在酸性环境中解离形成保护膜,但肠道可不像胃内一样有着大量胃酸,初步实验直接用硫糖铝的效果并不好。所以研究团队对硫糖铝的化学结构进行了改造,制成了名为“肠道分子保护膜”(LuCI)的新药,还制成了遇水即溶,使用方便的粉末状药丸。
实验显示,口服 LuCI 之后,小鼠的胃肠道在一小时内就形成了稳定的保护膜,并且能持续存在五个小时,而 24 小时后保护膜就会自行彻底降解,不会导致腹泻等不良反应。给小鼠测血糖的结果就直接说明了保护膜的强效:服用 LuCI 小鼠的餐后血糖,比对照组下降了 47%!
当然,随着保护膜的逐渐降解,小鼠的血糖会在三小时后逐渐恢复正常,不会导致长时间低血糖出现危险,这和一些与食物同服的降糖药很相似。而且研究团队还有意外收获:在 LuCI 上同时搭载药物,可以在输送到肠道的过程中避免消化道对药物的降解,从而提高疗效!
口服→形成保护膜→挡住血糖吸收,三步走的流程
研究团队表示:“这种药物模仿的是胃旁路手术原理,虽然这种手术对 2 型糖尿病患者效果出色,但毕竟手术有风险,而我们的方法相当于把手术放在了药片里进行,更加安全可靠。我们希望在两年内开展人体临床试验,三到五年内让它正式投入使用。”[6]
参考资料:
1.Mingrone G, Panunzi S, De Gaetano A, et al. Bariatric surgery versus conventional medical therapy for type 2 diabetes[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2, 366(17): 1577-1585.
2.Ikramuddin S, Korner J, Lee W J, et al. Lifestyle Intervention and Medical Management With vs Without Roux-en-Y Gastric Bypass and Control of Hemoglobin A1c, LDL Cholesterol, and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at 5 Years in the Diabetes Surgery Study[J]. JAMA, 2018, 319(3): 266-278.
3.Reges O, Greenland P, Dicker D, et al. Association of Bariatric Surgery Using Laparoscopic Banding, Roux-en-Y Gastric Bypass, or Laparoscopic Sleeve Gastrectomy vs Usual Care Obesity Management With All-Cause Mortality[J]. JAMA, 2018, 319(3): 279-290.
4.Lee Y, Deelman T E, Chen K, et al. Therapeutic luminal coating of the intestine[J]. Nature Materials, 2018.
5.Cummings D E, Overduin J, Foster-Schubert K E. Gastric bypass for obesity: mechanisms of weight loss and diabetes resolution[J].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2004, 89(6): 2608-2615.
6.http://www.bostonherald.com/lifestyle/health/2018/06/researchers_develop_pill_alternative_to_weight_loss_surgery
科学杂志发表:不改基因,删除小段DNA完成性别转换
学术经纬 / 2018-06-15
在今日最新出版的《科学》杂志上,一支跨国团队带来了一项重量级的研究。他们发现在不改变基因的前提下,缺少一段 DNA,竟会让小鼠发生“性别转换”,从雄性变成雌性。
中学生物课本告诉我们,染色体决定了我们的性别,男性的 XY 染色体各有一条,而女性则有两条 X 染色体。对基因的认识,则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提供了解释:原来,Y 染色体上有一条叫做 Sry 的基因,它能直接影响控制性别的关键蛋白 SOX9。在 SOX9 的作用下,动物会发育出雄性生殖器官。而没有 Y 染色体的动物,则会发育出雌性生殖器官。
利用这些知识,早在近 30 年前,科学家们就完成了对小鼠的“性转”。他们在一只雌性小鼠(XX 染色体)的发育过程中,引入了 Sry 基因。尽管从遗传学上看它是雌性,但最终,这只小鼠却发育成了雄性。
而在今天的这篇《科学》论文中,科学家们表明,我们不用改变基因,只要删除一个小小的 DNA 片段,小鼠就会从雄性变雌性。这听起来就有些奇妙了。
▲缺少 Enh13 的雄性小鼠发育成了雌性(图片来源:《科学》)
“我们首次表明,不改变基因,而是改变非编码区的 DNA,可以实现性别反转!”该研究的通讯作者 Robin-Lovell Badge 教授说道:“我们认为 Enh13 可能与人类性别发育疾病相关,因此有望帮助诊断一些病例。”
“一般来说,基因表达受多个增强子的共同影响,没有哪个单独的增强子会有巨大的效果,”该研究的第一作者 Nitzan Gonen 博士说道:“我们在研究中找到了四个增强子,但我们感到非常惊讶的是,单个增强子就能控制诸如性别这样极为重要的事件。”
几十年来,研究人员们找到了许多性别发育异常的案例,却很少能找到这些异常背后的原因。如今,这项研究能让我们从全新的角度,了解性别发育的异常。此外,这项研究还提醒我们,垃圾 DNA 并不垃圾。在 98% 的基因组里,还蕴藏着大量宝藏等着我们去发现和挖掘。
参考资料:
[1] Sex reversal following deletion of a single distal enhancer of Sox9
[2] Non-coding DNA changes the genitals you're born with
[3] Non-coding DNA changes sex determination
新发现:蜘蛛丝蛋白能大幅增强疫苗激发免疫反应效果
新华社 / 2018-06-15
瑞士和德国研究人员设计出一种制造疫苗的新方案:用蜘蛛丝蛋白把抗原包裹起来,能将抗原安全运送给淋巴组织中的T细胞,大幅增强疫苗激发免疫反应的效果。
瑞士日内瓦大学发布新闻公报说,该技术由该校与德国 AMSilk 公司合作开发,有助于设计稳定、易用、耐储存的疫苗。
对于癌症和一些重要传染病,需要把小块蛋白质碎片——抗原肽运送给 T 细胞,使其学会识别相关病原体,产生免疫力。如果直接注射,抗原肽在到达“目的地”之前就会分解。如何安全有效地运送抗原肽,是开发疫苗的一个难点。
研究人员在国际期刊《生物材料》杂志上发表论文说,他们把抗原肽与一种蜘蛛丝蛋白相结合,制造出纳米尺寸的粒子,不需要疫苗佐剂就成功将抗原肽运抵并激活 T 细胞,且没有出现免疫毒性迹象。
这种疫苗粒子非常稳定,容易制造,可按需调整。此外,疫苗粒子的耐热性好,能在超过 100 摄氏度的环境中完好保存数小时。
研究人员说,如能在此技术基础上制造出不需要佐剂和冷链运输的疫苗,对提高发展中国家免疫接种率有重要意义。该技术理论上适用于所有的小分子抗原肽,但许多常规疫苗使用的抗原分子比较大,能否用这种新技术还需要进一步研究验证。
Oncologie融资千万美元推进开发突破性肿瘤创新药
创鉴汇 / 2018-06-08
2018 年 6 月 7 日消息,创新生物医药公司 Oncologie 宣布获得由鼎丰生科资本领投的 1650 万美元种子轮融资,并在波士顿和上海同时启动运营。Oncologie 旨在通过开发突破性的创新药治疗手段来提高肿瘤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公司通过战略合作与产品引进,迅速地构筑了多个具有全球权益的肿瘤免疫治疗药物的研发管线,并响应当前鼓励中美同步开展临床开发及申报的政策红利,将下一代肿瘤免疫联合治疗创新药物推向全球最重要的这两大市场。
“Oncologie 拥有一支创新药开发的明星队伍,自今年初肇始即着力于打造全球领先的研发管线。我们通过自身研发的肿瘤标记物和新颖的临床设计方案,挖掘研发管线的潜力,寻找最合适我们候选药物的病人来最大化肿瘤免疫疗法的治疗效果。” 创始人、总裁兼 CEO,Laura Benjamin 博士说:“我们期待与合作伙伴们携手致力,将安全且高效的抗肿瘤药物推进中国市场。”Oncologie 管理团队由中美两国生物技术和抗肿瘤药行业的具有多年成功研发经验的业内人士组成。公司目前各个在研项目均处于全球临床 II 期和 III 期,主要通过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药物的组合用药方案,进一步延长癌症患者的有效生存期。
“Oncologie 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与机遇,在中国和美国同时开展新药临床试验,为全球市场提供创新药物,我们认为这种协同并进的模式能够充分缩短新药在中国和美国上市的时间差。”鼎丰生科资本管理合伙人魏建中博士说:“特别是当今中国市场上存在大量同质化竞争的 PD-1/PD-L1 临床在研产品却相对缺少组合疗法,而 Oncologie 的目标正是要成为肿瘤免疫组合疗法的领军企业。”
“我们非常高兴有此机会与 Benjamin 博士合作建立 Oncologie 公司”南丰生命科技管理合伙人 Peter Bisgaard 说:“她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和工业界拥有超过二十年的研发与管理经验,也为公司带来了这支专业的明星队伍。”
“Oncologie 的目的就是要造福国内的肿瘤患者,”招银国际资本董事总经理周可祥说:“Oncologie 采用中美联合实验的方法,不断研发创新性的产品和治疗方法,这种方式能够让中国的患者尽快用上国际先进的治疗方法,实现企业的目标也能极大的改善病人和家属的生活质量。”
“不同于以往跨国企业将中国与欧美市场分治的运营策略,”火山石资本合伙人章苏阳说:“Oncologie 的中美团队之间合作非常紧密,大家只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要把最先进的治疗方式推向市场。在这个目标下,中美团队成员用最紧密的方式分工合作,不断达到新的里程碑。”
Oncologie 已于 2018 年第一季获得总额 1650 万美元的种子轮投资,由鼎丰生科资本领投,南丰生命科技、招银国际资本和火山石资本跟投。
关于鼎丰生科资本
鼎丰生科资本是南丰生命科技旗下成员之一,是一个专业并专注于生命科技产业的风险投资基金。鼎丰生科资本一期设立 1.5 亿美元资金,同时即将设立 5000 万美元的等值人民币资金。鼎丰生科资本团队拥有一批具备丰富风投经验及科学素养的企业家和投资人,在全球范围寻找创新产品和技术,引入中国并创立新的生物医药企业。
关于南丰生命科技(南丰生科)
南丰生科是南丰集团的成员之一,是一个专注生命科学的全球投资平台。公司依托南丰集团雄厚的资金和对该领域的长期承诺,致力于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科学家、企业家、企业和投资者的最佳合作伙伴。南丰生科已在美国和中国建立分部,其投资组合包括国内外多支有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企业及专项基金,领域涵盖了药物开发、医疗设备和医疗诊断的早中晚期。
关于招银国际资本
招银国际资本是招商银行全资附属公司,肩负着以境内境外和投行商行双重联动的方式撬动国内庞大新兴金融市场的重任。招银国际资本在私募股权投资、投资基金管理、夹层基金管理、跨境资本运作及其他新型金融服务领域进行全方位业务布局,致力于通过发展、转型、创新,打造招商银行旗下优质的综合投资平台和另类资产管理平台。招银国际资本自成立以来,准确把握行业发展动向、顺势而为,主导参与业内多个著名投资案例,是中国领先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
关于火山石资本
火山石资本成立于 2016 年 5 月,致力于投资并帮助中国互联网创新、泛智能技术、医疗健康领域具有高成长潜力的创业企业,目标成为具有全球视野的中国专业顶尖风险投资基金。火山石集聚爆发能量,沉淀厚重价值。三位合伙人作为一流美元 / 人民币基金合伙人,紧密合作多年,具有 10+ 年投资经验和企业管理经验和深厚的行业资源。
关于 Oncologie
Oncologie 成立于美国麻省波士顿和中国上海,是一家宗旨于通过研发管线持续创新使癌症患者获益于其每个新产品的抗肿瘤药物公司。Oncologie 的研发管线以中期临床试验阶段产品为主,以增进现有治疗手段效果的肿瘤免疫疗法为核心,通过在全球与多个伙伴的产品引进与合作,携手研发创新药物造福癌症患者。
参考资料:
[1] Oncologie kicks off trans-Pacific operations with $16.5M in seed funding
[2] 美通社
肿瘤专家谈:肿瘤临床大数据平台建立与发展
中国科学报 / 张思玮 / 2018-06-08
我国海量肿瘤临床诊治信息处于无序利用状态,也限制了肿瘤诊治经验的积累、传承与深度挖掘,直接影响了恶性肿瘤诊治规范的制定和质量控制管理。
或许,在很多人的心目中癌症就等同于死亡。
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平均每天超过 1 万人、每分钟就有 7 人被确诊为癌症。癌症的发病与死亡人数逐年上升,不仅给患者、家庭带来痛苦,还给社会造成沉重经济负担。更为雪上加霜的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恶性肿瘤治愈率和五年生存率总体处于偏低水平。比如,美国癌症患者五年生存率在 60% 至 70% 之间,我国仅为 30%~40%。这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是,我国大部分癌症患者在确诊时已经处于中晚期,治疗难度增加。
如何才能进一步提高肿瘤的总体疗效,成为政府、社会、公众共同关心的话题。
须建立肿瘤数据平台
“这就需要依靠海量肿瘤临床数据。”5 月 24 日,在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肿瘤专委会)第二届学术会议上,肿瘤专委会副秘书长、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主任医师惠周光表示,肿瘤临床大数据能为癌症早期诊断及合理治疗提供有力的证据与支持。
所谓的肿瘤临床数据,主要包括电子病历、医学影像、临床检验等类型。随着医院信息化建设广泛开展,我国各医疗机构已积累大量肿瘤临床数据。
但问题在于:一方面,我国恶性肿瘤筛查、临床诊疗信息采集等规范化操作规程不够完善;另一方面,各医疗单位之间的信息数据难以交换、共享和整合,也难以进行大规模、有代表性的肿瘤诊断、治疗及预后相关信息的收集和分析。
“这种情况致使我国海量肿瘤临床诊治信息处于无序利用状态,也限制了肿瘤诊治经验的积累、传承与深度挖掘,直接影响了恶性肿瘤诊治规范的制定和质量控制管理,妨碍政府决策部门制定肿瘤防治政策。”惠周光说。
因此,建立一个肿瘤数据共享整合平台,采集、存储、分析各级医院恶性肿瘤诊疗信息,促进跨领域、跨行业的数据融合及协同创新,为促进医疗产业转型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已成为业内共识。
须继续优化推广肿瘤大数据平台
鉴于此,肿瘤专委会于去年 7 月 29 日正式成立,并推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癌症中心主任赫捷为主任委员。
赫捷表示,国家级的肿瘤大数据平台的建立,能够填补以医院为基础的癌症监查网络的空白,建立我国癌症信息大型数据库,进行数据挖掘,并能基于癌症监测网络,收集各类癌症患者发病、治疗、随诊等信息,广泛应用于科研、临床、卫生行政管理等方面。
自成立以来,肿瘤专委会先后开展了推动健康医疗肿瘤大数据领域学术交流、推进国家肿瘤大数据中心及肿瘤大数据平台和全国肿瘤“一库一网”建设、创建肿瘤大数据科研协作与数据共享环境、配合国家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加强肿瘤专科领域大数据及信息化建设以及加强与其他学会的协同连接等工作。
据了解,目前国家癌症中心已经完成与 20 家肿瘤医院的硬件配置。同时,肿瘤专委会将在不断完善数据采集、处理与分析工作流程的基础上,对临床大数据平台、智能影像平台、精准医学平台进行持续优化,并全面推广三大平台在 30 家省级肿瘤医院和 100 家市级医院的部署使用。
须攻破数据“孤岛”
记者注意到,在此次学会会议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恶性肿瘤临床大数据平台及生物样本库建设研究”项目也同时启动。该项目负责人惠周光表示,该项目将致力于建成国家级、标准化、可共享的肿瘤临床大数据中心与协作网络支撑平台,实现多种类型数据的存储、传输和共享。
而反观国外,早在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就率先建立三大生物数据中心: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日本 DNA 数据库(DDBJ)、欧洲生物信息研究所(EBI)。
那么,我国建立肿瘤临床大数据和生物样本库对于癌症防治,特别是对肿瘤患者将带来哪些红利?
面对记者的提问,惠周光表示,该项目能够精确定位肿瘤高危人群,优化肿瘤防控策略,同时,提高恶性肿瘤诊断准确率,减少不规范诊疗。
而计算机辅助的肿瘤影像诊断平台,预期将提高肿瘤影像诊断准确率,减少对假阳性患者不必要干预,
“项目完成后,会降低恶性肿瘤总体死亡率,有效节约医疗资源。”惠周光直言,目前该项目面对的主要挑战就是,攻克医疗大数据标准化采集和分析处理、大数据传输存储安全性、影像大数据挖掘等重点问题。
“相信未来,我国恶性肿瘤临床数据不再是一个个‘信息孤岛’,而是连接成为全国统一的信息共享的平台。”惠周光期望。
研究人员发现可使艾滋病毒处于永久休眠的分子机制
来宝网 / 2018-05-17
研究人员发现了支持艾滋病毒决定保持活跃或休眠状态的分子机制。这可能会导致新的治疗方法,使病毒处于永久休眠状态。
这一发现也解释了生物学中其他地方的细胞命运决定,比如干细胞如何决定是否继续作为干细胞,或者分化成特定的细胞,包括大脑或心脏细胞。
他解释说,“艾滋病毒通过产生活跃和休眠的感染,在一个不稳定的环境中覆盖它的基地。”
艾滋病毒潜在的储层
一旦病毒进入人体,HIV 就会将其遗传物质插入到“宿主”免疫细胞的 DNA 中。这样做使艾滋病毒能够迫使细胞的机器复制病毒。
然而,一些艾滋病毒感染的免疫细胞进入休眠状态,或潜伏状态,不会产生新的病毒。艾滋病病毒可以潜伏在这个“潜伏蓄水池”里很长时间。
目前的艾滋病毒治疗非常有效地减少了体内活性病毒的数量。然而,他们并不擅长处理潜伏的艾滋病毒,一旦治疗停止,它就会重新启动。这是我们不能治愈 HIV 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之前的研究中,温伯格教授和他的同事们指出,艾滋病病毒潜伏期“并非偶然”,而是一种深思熟虑的“生存策略”。
这种策略“对病毒具有进化优势”,因为在 HIV 病毒首次进入人体的地方,没有多少免疫细胞可以入侵,如果它完全激活,就不会有任何剩余的免疫细胞继续感染。
HIV 利用“基因表达噪音”
通过将其入侵的细胞植入一个潜在的状态,艾滋病毒可以确保激活可以等待,直到这些细胞被带到组织中,那里有更多的目标细胞,从而确保更大的存活机会和持续的感染。
研究小组发现,通过利用细胞内的正常现象,即“基因表达的随机波动”,艾滋病毒能够产生活跃或休眠状态。
由于基因表达的随机波动,科学家也称之为“噪音”,两个完全相同的基因组成的细胞可以产生不同数量的相同蛋白质。这种差异足以影响细胞的功能和命运。
艾滋病毒通过一种叫做“选择性剪接”的机制在宿主细胞内表达其基因,这种机制使它能够将其遗传物质切片,并在各种安排中进行组合。
低效基因剪接
在他们的研究中,研究人员观察了感染艾滋病毒的单个细胞。他们发现,病毒使用一种连接方式来控制随机噪声来决定宿主细胞的命运——是否处于活动状态或休眠状态。
“我们发现,”研究报告的作者之一 Maike Hansen 博士说,“HIV 使用一种特别低效的方式来控制噪音。”
“令人惊讶的是,如果它能有效地工作,”她继续说,“这种机制会产生更少的活性病毒。但是,通过在低效的过程中浪费能量,艾滋病病毒实际上可以更好地控制其保持活性的决定。
在建模、遗传学和成像工具的帮助下,研究小组第一次发现了在艾滋病毒生命周期中发生剪接的阶段。
他们发现,在转录过程中 (如之前的想法),没有效率的剪接发生在转录过程中。
转录是指将 DNA 中的指令复制到 RNA 中,以告诉细胞机器该做什么或该做哪些蛋白质。
该研究小组的结论是,对病毒的生存至关重要的是,有一个效率低下的连接过程,提高其效率可能是一种通过将其永久保存在潜在状态的方法来击败它。
“剪接电路可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以不同方式治疗病毒的机会。”
MeiraGTx公司递交IPO申请募集资金,用于开发创新基因疗法
药明康德 / 2018-05-17
日前,开发创新基因疗法的 MeiraGTx 公司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递交了 IPO 申请。此次 IPO 募集的资金预计达到 8600 万美元,将用于支持该公司的一系列基因疗法的临床前与临床期研究。
MeiraGTx 是于 2015 年从 Kadmon 公司中独立出来,专注于开发基因疗法的生物医药公司。该公司目前的研发重点包括眼科疾病、唾液腺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三个主要领域。
该公司的眼科项目包括三项已经进入临床 1 / 2 期试验的基因疗法,分别用于治疗与 CNGB3 基因突变相关的色盲症 (achromatopsia, ACHM),与 RPGR 基因突变有关的 X 染色体连锁视网膜色素变性(X-linkedretinitis pigmentosa, XLRP),和由 RPE65 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性视网膜营养不良(inheritedretinal dystrophy)。其中,治疗因 RPGR 突变导致的 XLRP 的 AAV-RPGR 疗法近日获得美国 FDA 授予的快速通道资格。而治疗因 CNGB3 基因突变导致的 ACHM 的 A002 疗法获得了欧洲药品管理局(EMA) 授予的优先药物 (PRIME) 资格。
该公司的唾液腺项目专注于治疗口干症 (xerostomia),这是一种由于唾液腺损伤造成的唾液分泌缺陷。损伤唾液腺的因素有很多种,其中包括对头颈癌患者的放疗和自身免疫疾病。MeiraGTx 公司开发的 AAV-AQP1 疗法已经获得美国 FDA 授予的孤儿药资格。该公司将开展临床 1 / 2 期临床试验,以评估 AAV-AQP1 治疗因为干燥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 造成的慢性口干症的疗效。
▲MeiraGTx 公司研发产品线(图片来源:MeiraGTx 官方网站)
神经退行性疾病是该公司的第三个研发重点。在这一领域,MeiraGTx 主要开发治疗肌萎缩性侧索硬化 (amyotrophiclateral sclerosis, ALS) 和阿兹海默病 (Alzheimer’s disease, AD) 的基因疗法。该公司治疗 ALS 的基因疗法试图靶向导致运动神经元死亡的细胞生物学过程,因而可能对更广泛的 ALS 患者产生疗效。在治疗 AD 方面,该公司的疗法将靶向胞内体 (endosome) 的运输过程。
除了开发这些临床前与临床期项目以外,MeiraGTx 公司还致力于开发创新基因疗法技术。该公司正在开发的创新技术让医疗人员使用小分子就可以打开或者关闭生产基因疗法产物的开关。控制基因疗法产物表达时机的能力,可能为基因疗法领域带来新的治疗机遇。
参考资料:
[1] Genetherapy startup MeiraGTx files for $86M IPO
[2] Waksal’s gene therapy spinoff MeiraGTx saysit’s time to fly with an $86M IPO
[3] MeiraGTx 官网
细数欧洲十大生物医药技术发达城市
新浪医药 / David / 2018-05-16
生物技术在欧洲的影响力正在迅速增长。而目前,生物技术公司也是欧洲最大的雇主之一。无论你喜欢充满机遇的大城市,还是安静的小镇,在那里都可以为你的项目找到灵感,欧洲绝对有一个地方可以与每一个生物技术爱好者相匹配。
1. 阿姆斯特丹
阿姆斯特丹被誉为最适合居住和工作的地方,而现在欧洲药品管理局 (EMA) 正从伦敦迁往阿姆斯特丹,这座城市必将吸引越来越多的生物技术人员。
这座城市是第一家推出基因疗法的公司 uniQure 的总部所在地,另一家治疗关节炎的基因治疗公司 Arsegen 也坐落于此。还可以找到 Agendia,有助于减少化疗的乳腺癌基因检测技术的开发者,以及 Kiadis 公司,它的技术可以使骨髓移植不需要供体匹配。
uniQure 公司的首席科学官 Sander van Deventer 对这座城市评述为:“阿姆斯特丹是生物技术产业知识的中心。优质的基础设施,有利商业的环境和战略位置均促成这里成为生物技术初创企业、纳斯达克上市公司 Uniqure 的总部,甚至大制药商赛诺菲和 shire 也希望选址于此。我毫不怀疑,一旦 EMA 于 2019 年迁往阿姆斯特丹,将使这里更具吸引力。”
2. 巴塞罗那
巴塞罗那已经成为西班牙的主要生物技术中心,并且正在迅速发展成为欧洲许多其他城市的规模等级。除了多家生物科技公司外,这个城市还拥有西班牙最大的生命科学风险投资公司 Ysios Capital。
位于巴塞罗那的生物公司有致力于罕见疾病治疗开发的 Minoryx Therapeutics 以及多家初创公司,如 HIV 治疗开拓者 Aelix Therapeutics、专注于白血病药物研发的 Leukos Biotech 以及专业癌症治疗开发的 Peptomyc。
Minoryx Therapeutics 首席执行官对这座城市的印象为:“15 年前,生物技术部门几乎不存在。今天,我们拥有领导各自相应领域的公司,越来越多新生物技术的企业家,还拥有受国际认可的专业风险投资者以及支持这一领域的政府机构。这非常令人兴奋,我们正在建设一个全新的领域,这个领域将对这个城市和地区具有很高的价值。”
3. 巴塞尔
就在瑞士、德国和法国的边境,巴塞尔已经成为生物技术和制药领域的热土。Actelion(爱可泰隆)是欧洲生物技术史上最大的公司之一,20 年前在这里诞生,去年以 300 亿美元的巨额收购达到发展高峰。
在巴塞尔,我们可以找到一流的公司,如 Actelion 的剥离公司 Idorsia 或 CRISPR Therapeutics,该公司将于今年在欧洲进行首个人体 CRISPR 临床试验。这座城市也有几家抗生素开发者,像是 Basilea, Polyphor, Allecra 以及 Santhera Pharmaceuticals。
Santhera 制药首席执行官 Thomas Meier 评价巴塞尔:“孕育了制药巨头诺华和罗氏的巴塞尔,同时拥有像是 Actelion 和 Idorsia 等生物技术公司,越来越多的中小型生物技术和制药公司也在使这一地区成为成功故事的活跃温床,获得专门知识的机会就在眼前。新兴公司和老牌公司代表之间的个人联系是很常见的,而且总是可以得到有用的建议。”
4. 柏林
柏林是一座充满生机和良好联系的城市,这得益于它位于欧洲中心的首要位置。选择柏林作为总部的公司包括利用 DNA 药物治疗癌症和 HIV 的疗法开发者 Mologen,以及研发一种用于治疗烧伤和伤口愈合的干细胞枪开发者 RenovaCare。
柏林被称为科技界的创业中心,这也延伸到了生物技术初创企业中,如旨在阻止 HIV 对抗逆转录病毒疗法产生抗药性的 ImmunoLogik,或使用蓝藻产生沼气的 Solaga。
Mologen 公司首席执行官 Mariola Söhngen 表示:“柏林是一个有吸引力的商业和技术场所。良好的科技网络机遇和国际化的城市定位对于生物技术公司非常有益。此外,许多专业人士都居住在这里,或者很容易被“吸引”搬到这里来,当然,这也是因为柏林提供了多样化的文化项目。”
5. 伦敦
尽管伦敦以昂贵而闻名,但也能给人提供更多机会。2017 年,伦敦成为接受生命科学投资最多的欧洲城市,此外,许多会议都在英国首都举行,这是一个理想的社交场所。
因此,我们可以在伦敦找到各种各样的生物技术企业,从基因疗法公司 Orchard Therapeutics 和 Nightstar 公司,以及 Autolus 和 cell Medica 这样的癌症治疗公司,或者像 Motif Bio 和 ReViral 这样的抗菌素开发公司,这一点是不值得惊讶的。
Orchard Therapeutics 首席执行官 Mark Rothera 表示:“伦敦提供了许多支持生物技术公司从初创到成熟的属性。我们得益于与世界领先的生命科学机构(如 UCL)的密切合作。伦敦金融界也提供了显著的优势,我们公司的一些基础投资者都位于伦敦。此外,伦敦的区位优势提供了大量人才库通道。”
6. 里昂
里昂是法国的美食之都,另外也是糖尿病领域生物技术的中心,这里拥有 Adocia, Poxel 以及 Alizé Pharma。
这座城市同时包含了几家感染性疾病生物科技公司,像是疟疾领域的 Imaxio,流感及埃博拉病毒治疗的 Fab’entech 以及专于 HBV 感染治疗的 Enyo Pharma。癌症似乎是这个城市的另一个焦点,相关企业包括 Erytech、APCure、Orega Biotech。
Adocia 首席执行官 Gérard Soula 表示:“里昂是法国第二大城市,其生活质量经常被认为是欧洲最好的城市之一。在里昂,6 万多人受雇于生物技术、制药和医疗保健机构,推动了疫苗、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等多元化领域的创新和全球卓越力。充满活力的研发环境把年轻初创企业和大型制药公司、杰出的研究和教育机构连接到一起,促成之间的伙伴关系。”
7. 慕尼黑
慕尼黑是德国著名的商业中心,吸引了许多生物技术企业家来到这座繁华的城市。慕尼黑的生物技术公司倾向于集中在普拉内格西南地区。那里有欧洲最大的生物技术之一 Morphoys,这是一家 10 亿欧元级别的抗体药物开发企业。
这里也是 Medigene 公司的所在地,该公司开发 T 细胞受体技术用以治疗癌症,已与基因巨人 bluebird bio 达成了 10 亿欧元的合作。其他如 Wilex、4SC、Oryx 也是来自慕尼黑针对癌症领域的生物公司。
MorphoSys 首席执行官 Simon Moroney 表示:“慕尼黑生物技术中心是成熟的生物技术公司和初创企业、跨国制药公司的子公司以及顶尖大学和科研机构的良好组合。我喜欢接近同行公司,并有机会与来自其他公司、投资者或顾问进行快速的非正式会晤。此外,巴伐利亚政府一直倍受拥护,附近的山脉、森林、湖泊和世界著名的文化活动和艺术让住在慕尼黑成为了一个真正的乐趣体验。”
8. 奥斯陆
奥斯陆正在成为北欧生物技术公司的热土,其主要优势之一是在肿瘤学领域。其中包括正在开发 T 细胞受体的 Zelluna,致力于抗体治疗的 Nordic Nanovector,使用溶瘤病毒的 Targovax 或生产癌症疫苗的 PCI Biotech。
在肿瘤学领域之外,奥斯陆也是其他生物技术的所在地,如 Algipharma,是一家开发用于对抗微生物感染低聚物的公司;Bionor 则正在开发一种双重疫苗,作为一种功能性的 HIV 治疗方法。
Zelluna Immunotherapy 首席执行官 Miguel Forte 表示:“挪威有几家生物技术公司和初创公司,为行业革新创造了动力。在癌症研究的背景下,奥斯陆癌症集群促进了创业公司的建立和发展。奥斯陆和挪威为外来人员提供了一个友好的环境。生活质量和探索自然的机会是重要的积极方面。即使是我认为很难应付的天气,在夏天也是相当容易应对的,而且实际上也相当吸引人。”
9. 牛津
这个地方的生物公司在命名时往往都会带有 Oxford 或 Ox。一个很好的例子是 Oxford Nanopore,它是生物技术领域中为数不多的欧洲独角兽之一,这家公司正在用口袋大小的测序仪使 DNA 测序更快更便宜。
在这个城市里,我们还可以找到基因治疗领域的 Oxford Biomedica,利用再生医学进行三维打印的 OxSyBio,以及防止寨卡、疟疾和登革热传播的 Oxitec。
Evox Therapeutics 首席执行官 Antonin de Fougerolles 对牛津评价道:“牛津作为生物技术中心有许多独特的优势,它靠近顶尖的学术实验室和医院,易于获得高技能的劳动力,并有能力利用一个充满活力的企业家和风险投资网络。”
10. 维也纳
如果你喜欢高档咖啡馆和古典音乐,维也纳是你寻找生物技术工作的好地方。特别是当你专门研究疫苗的时候,像 Hookipa、AFFiRiS、Themis 这样的生物技术公司在这个城市里也都处于领先地位。
在维也纳的其他生物技术公司有多药耐药细菌抗生素开发者 Nabriva,或在免疫肿瘤学领域的 Apeiron。
Hookipa 首席执行官 Joern Aldag 表示:“奥地利首都是欧洲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产业中心的一个重要和具有竞争力的中心,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和领先的学术机构为公司提供了一个充满活力和智力刺激环境中的优秀人才。”
文章、图片参考来源:Here Are 10 of the Hottest Biotech Hubs in Europe
围观!25 年美国最畅销药物 10 强榜
医药代表 / 大咪 / 2018-05-16
FiercePharma 今日引用 IQVIA 数据,对从 1992 年到 2017 年美国最畅销的 10 大药物进行了排名,并且指出,上市时机、医疗需求、科学改进、营销能力是影响药物能否成功的因素。
25 年美国最畅销药物 10 强榜以下是排名情况(1992~2017 年销售,单位:亿美元):
立普妥
辉瑞公司的立普妥(阿托伐他汀)是迄今为止最畅销的药物,由华纳·兰伯特公司研发,是继山德士的来适可(氟伐他汀)以后第二个人工合成的他汀类药物,1996 年获得 FDA 批准上市,2000 年,辉瑞斥资 900 亿美元并购华纳·兰伯特公司,获得这个重磅产品。
当时,默沙东对自己的他汀类药物舒降之(辛伐他汀)做了一个 4S 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不仅能降低胆固醇,还能降低心脏病发作的几率,但默沙东对此并没有重视,而辉瑞意识到了这一点的重要性,降低胆固醇 明显可以降低冠心病患者的死亡率和发病率,并通过大规模的临床试验证明了立普妥的价值,与此同时,公众也意识到了有害的胆固醇和心脏病风险之间的潜在联系,加上辉瑞强大商业推广能力以及 FDA 在 1997 年放宽了对处方药广告的限制,共同把立普妥推上了王者宝座。
在每年数十万的患者临床证据支持下,他汀类被列为冠心病初级和二级预防药物,尽管在 2011 年立普妥专利到期,但依然销售强劲,2017 年在美国的销售额为 19.2 亿美元。
修美乐
修美乐(阿达木单抗)是第一个由 FDA 批准的全人源单克隆抗体,2002 年 12 月,首先获 FDA 批准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2010 年 8 月 7 日,修美乐正式在中国上市。
修美乐能够接棒立普妥再次创造药物销售奇迹,成为新时代的王者,原因主要两个,一个是自身扎实的产品实力,获批适应症众多,在全球范围内,自 RA 以后,又陆续获批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银屑病关节炎、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克罗恩病等适应症。
第二个原因就是涨价。据美国富国银行分析师大卫·马里斯(David Maris)的数据,在过去的五年里,它的价格已经上涨了一倍多。
2014 年,修美乐打破了由立普妥创造的单年最高销售记录,而立普妥连续 10 年全球销售第一的记录尚未打破。
不过,截至 2017 年,修美乐也已经连续 6 年占据全球药物销售榜首,由于艾伯维为阻止其他生物仿制药企业在修美乐专利到期之后抢占市场,特意针对风湿性关节炎和牛皮癣等适应症注射方法申请了两个专利,并分别把专利时间延长至 2022 年和 2023 年,解决了专利问题的修美乐,相信继续雄踞榜首大卖 4 年完全没有问题。
而在累计销售额方面,据 Informa 预测,2019 年修美乐将会超过立普妥。
400-115-9958